【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兜住民生底线 筑牢幸福之基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5 14:3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民生问题,是头等大事。

  从只有最低生活保障到覆盖城乡的8+1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从单一的居家养老到形成城市、农村、牧区、社会化和医养结合5种养老服务模式,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连续数年居全国前列,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正在成为现实;从设备简陋、功能单一到全区所有盟市都建成一所集儿童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于一体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都有了温暖的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公共资源向最需要关心的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倾斜,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将“弱有所扶”的承诺落到实处。

无忧无虑的童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摄

 公园里正在嬉戏的儿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于涛 摄

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救助不落下一个困难群众

  顺着时间的脉络感受发展的脉搏:

  ——1997年正式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牧区低保制度;

  ——2007年建立并实施医疗救助制度;

  ——2009年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并开展;

  ——2016年统筹农村牧区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制度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

  从单一的现金救助变成物质保障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综合型救助,从分散型的救助到生活、教育、住房、医疗等全方位的救助,救助对象从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每一步迈进,都见证着民生温度。

  伴随着制度健全而来的,还有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最初的月人均24元增长到2019年月人均692元,增长近29倍;农村牧区低保保障标准由最初的年人均365元增长到2019年年人均5914元,增长16倍多。全区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增幅均高于全区GDP增幅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均位居全国第8位。

  同时,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不断被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范围。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困难群众的事没有小事。我区建立了低保对象认定标准体系,初步实现收入核算一把尺子、救助认定一套程序,救助对象精准认定,让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在所有苏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依托政府办事大厅建立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窗口1010个,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建立“救急难”工作机制,全区所有旗县(市、区)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民生服务热线等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居民遭遇到的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主动开展急难救助,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建立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全区647家定点医疗机构直接为救助对象办理医疗保险补偿与医疗救助同步结算,救助对象只需缴纳个人自付费用,极大地方便了困难群众就医结算……

跟奶奶学跳舞。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多元化养老让460多万老年人老有所养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6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19.1%。迟暮之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这些老年人的心愿,也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

  2019年8月29日凌晨02:50分左右,包头市青山区春光小区派出所工作人员在赵家营北门发现一位找不到家的老人。沟通无果,派出所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佩戴有包头市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统一发放的敬老孝心手环,随即拨打了12349便民热线。接到求助后,工作人员通过后台系统查询到老人信息,第一时间联系到老人子女并告知派出所工作人员。20分钟后,老人被子女安全接回家。这是包头市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实施紧急救助的第96例老人。近年来,内蒙古将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升级,发展互联网+智慧养老,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和服务加盟商,为老人提供呼叫救助、生活照料、健康管理、远程看护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包头市钢32社区“i吾之家”智慧养老系统,依托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的加盟商,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网络。线上,老人可通过手机APP、智能穿戴设备等实现健康监测、订营养餐、预定上门服务、收听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子女也可随时监测老人健康状态,与老人亲情互动。线下,老人可到社区服务中心享受按摩、看电影、吃饭、购物,真正实现了智慧养老。

  12349便民为老服务热线将老年人的需求与社会服务对接起来,突破了传统居家养老的诸多瓶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82个,累计服务老年人180万人次。互联网+养老与养老机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齐头并进,共同构建出我区城市养老服务新格局。

  在广大农村,全区已累计投入资金36.7亿元,在12个盟市共建成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1532所,走出了一条“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的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的路子,解决了13.5万名农村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

  曾几何时,随着大批青壮劳力进城务工,牧区空巢老人逐年增加,加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牧区老年人很难享受到公共养老服务。如今,“政府扶持,多元经营,集中居住,养老育幼”的牧区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日渐成熟,牧区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

  2010年,为了照顾在旗里上学的孙子,其木德和老伴离开牧区来到城里,房租一年一万多,生活也有诸多不适应。2014年,其木德和老伴搬进了锡林浩特市哈乐穆吉养老服务中心,关上门单家独户、生活自主,打开门左邻右舍,相处和睦。生病了有卫生室,接送孙子也方便,一年费用只要五六千。幸福生活激发出无限热情,老人还成了院里的大管家,组织娱乐活动、编辑《哈乐穆吉报》、处理大事小情样样拿手。

  与此同时,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养老保险不断上涨,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全覆盖,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这些老年人优待政策更为我区广大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加码添彩。

乌兰察布市儿童福利院的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歌唱祖国。

阿巴嘎旗哈乐穆吉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正在下棋。

儿童福利制度让孤残儿童沐浴爱的阳光

  6岁那年,父亲因犯盗窃罪被判刑,小赵伟无人看管流浪街头。2008年,赵伟被好心的市民送到乌兰察布市儿童福利院。在福利院里,大家都十分偏爱这个可怜的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院长赵振毅接触到了北京大成学校,通过了解之后,决定让学习成绩不太好的赵伟接受棒球训练。在儿童福利院和教练的帮助下,赵伟成为队里的主力并在全国的各类棒球比赛中获奖无数。赵伟也成了乌兰察布市儿童福利院的骄傲。

  在我区,像赵伟这样在儿童福利院集中供养的孤儿有1010人,分散供养的有3090人。2014年以来,孤弃儿童养育标准持续提高,2019年,全区孤弃儿童集中养育补贴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530元,分散供养补贴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288元,居全国第9位和第7位,在少数民族地区稳居第1位。

  为了让这些孩子生活得更有质量,各地各部门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自治区民政厅启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199.61万元,为全区残疾孤儿实施手术救治。

  ——锡林郭勒盟行署印发了《锡林郭勒盟促进成年孤儿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支持有劳动能力孤儿就业的相关措施。

  ——集宁区对在福利机构内生活的到达成婚年龄的孤残儿童“从高、从优、从快”给予解决保障性住房。

  ——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等地,儿童福利院引进模拟家庭、类家庭,使儿童福利机构的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关爱。

  ——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引进专业社工,为每名儿童制定个别化学习、康复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情感、语言、运动、认知、学习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

  ……

  在关爱孤残儿童的同时,我区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也得到了爱护。我区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困境儿童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了全区苏木乡镇儿童督导员、嘎查村(居委会)儿童主任的全覆盖,对2.4万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和4.5万困境儿童实现了实名制动态管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实习生 徐锦)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