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建功新时代】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绿色答卷——锡林郭勒发展巡礼(一)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5 11:5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开篇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载风雨历程、70年砥砺奋进,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为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锡林郭勒草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本报《锡林郭勒·观察版》推出“壮丽70年·建功新时代——锡林郭勒发展巡礼”主题报道,以系列模式,深入报道新时代锡林郭勒草原各行各业的措施成效,着力营造共庆新中国华诞、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

  锡林郭勒盟土地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受降水量影响,由西向东渐次为荒漠半荒漠草原、沙地植被、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属于国内草地类型和植被种类最齐全的草原,也被誉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境内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级2 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决定了锡林郭勒草原在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种类齐全的草原,锡林郭勒盟境内还有浑善达克、乌珠穆沁两大沙地。史料记载,1950年,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人们栽下了第一棵小树苗,开启了防沙治沙的篇章,至今已经过69年的漫长历程。从最简单的“沙中夺绿”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70年来,锡林郭勒人在保护生态的史书中用汗水和智慧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草原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发展、无愧于人民的绿色答卷……

从栽下第一棵小树苗到绿树成荫——70年来,锡林郭勒的林业建设茁壮成长,生态安全屏障效益凸显

  1950年,锡林郭勒盟在太仆寺旗宝昌镇建起了第一个国有苗圃,当年育苗215亩,在种苗基础的保障下,开启沙化土地植树造林的历史;1959年,在全区“草木并举、封造保护”的方针指导下,锡林郭勒盟采取营造治沙林、固沙种草、封沙育林等治理措施,开始在浑善达克沙地相对成规模进行沙地治理,一个年度完成封沙育林育草22.5万亩,固沙种草2.9万亩;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锡林郭勒盟防沙治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1999年的21年间,锡林郭勒盟累计完成营造林综合治沙320余万亩,控制沙化土地500余万亩,涌现出正蓝旗桑根达来公社白音淖大队、西乌旗哈布其盖治沙站等治沙典型;2000年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到2018年,锡林郭勒盟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采取封、飞、造、退、移、转等多种措施,持续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任务1958.4万亩。

  通过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结合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措施的落实,全盟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以上。林业建设,每年以100万亩以上的规模推进,营造林面积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前50年总和的4倍多,森林覆盖率由1.24%提高到7.56%,初步呈现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态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20公里、宽1-10公里、横跨5个旗县的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形成,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扩展蔓延。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围绕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以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浑沙达克、乌珠穆沁两大沙地综合治理、乌拉盖水系、滦河水系、查干淖尔水系、锡林河水系4个水系保护治理、重点区域绿化为重点,以100万亩樟子松造林、100万亩沙地榆复壮建设、 100万亩人工灌木柳建设、100万亩水源涵养林建设、1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100万亩重度沙化区综合治理等6个100万亩工程为抓手,借助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撑,相继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草原生态补奖等一系列重点工程。

  在工程的实施中,该盟通过优化教育、扩大就业、强化培训等措施,有效转移重度沙化区人口。与此同时,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减少载畜量,推行休牧、轮牧、禁牧制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和治理区域内陆续实现减人减畜,让生产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使生态治理效果更加凸显。

  据测算,生态环境改善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起到了带动作用。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整个农区,27.8万农民直接受益,到2018年人均累计享受补贴8700元。公益林涉及牧区6.5万户25.9万人,人均累计享受补偿资金5650元。同时培育灌木林基地1000多万亩,各类生态经济兼用林基地100多万亩,退耕地林间育草35万亩,“以造代育”樟子松苗木15万亩,开发森林沙地生态旅游区30余处,为结构调整和发展多项后续产业奠定了基础。2018年全盟实现林业产值18.5亿元,是2000年的22倍。2018年全盟农牧民人均收入15706元,比2000年人均增加13268元,其中林业收入比例达到8%。

生态保护宣传活动。

从水草丰美到退化恶化,再到沃野千里——70年来,锡林郭勒人用行动书写了一部感人的绿色交响曲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锡林郭勒盟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首次提出“解决草畜矛盾”“立草为业”等思路,并将草原建设重点放在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高产饲料基地上,同时开展水利建设,植树造林,以水带草,以林育草,水草林相结合,“重畜轻草”传统观念开始转变,但靠天养畜的基本状况未能转变。

  长期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而积累的矛盾在上世纪末集中爆发,连续的各类自然灾害使得草原生态急剧恶化,源自锡林郭勒的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直接威胁到首都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在前所未有的生态困境中,锡林郭勒盟自2000年以来,通过实施“围封转移”“一转双赢”“两转双赢”等战略,推行“休牧、禁牧、轮牧”制度,采取压减牲畜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综合措施,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退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实施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探索走出草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环境持续恢复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显示,2011年—2018年,锡林郭勒盟平均草原植被盖度为44.19%、高度为26.37厘米、产草量为59.89公斤/亩,较多年平均值分别提高了3.84个百分点、0.54厘米、20.31公斤/亩,多年生牧草种类明显增加,优质牧草比重逐年上升,群落结构趋于优化,重现了沃野千里的生态美景。

  在具体工作的推进中,锡林郭勒盟建立健全草原生态制度体系,层层压实保护责任,推出一系列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草原生态管理逐步迈入了规范化轨道,探索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旗县市(区)党委书记抓生态建设述职制度》以及约谈问责制度,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同时,积极推动完善草原确权承包工作,2017年颁发全区第一张《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工作。

  作为举世闻名的天然草牧场,该盟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全盟2.7亿亩草场纳入补奖政策范围,划定草畜平衡区2.2亿亩、禁牧区0.5亿亩,科学核定适宜载畜量,实行责任落实与资金发放相挂钩机制,配套推进农区禁牧、沙地禁羊措施,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多年来的超载过牧问题得到初步遏制。特别是近两年,全盟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量连续呈现负增长,总规模较2000年减少326万头只,控制在适宜载畜量范围内。同时,盟级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以每亩补助30-65元的标准,对4个重要生态功能区试点实行特殊保护措施,还从去年开始每年投入1.68亿元,在草畜平衡区全面推行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科学利用。同时,强化打草场保护管理,有效遏制了商业化掠夺性经营,2017年以来实现了粮经作物“零”种植的目标。

与牧民签订责任状。

历经70年的沧桑巨变,昂首迈入新时代——锡林郭勒人更加突出生态优先地位,树牢绿色理念,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扬帆起航

  草原是锡林郭勒最大的资产,绿色是锡林郭勒最亮丽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锡林郭勒最大的责任和潜力,保护好这片草原是锡林郭勒草原人民的头等大事,也是最大的政治责任。为此,该盟在全区率先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考核办法,并制定了具体的督查考评方案,明确了土地草牧场征占使用、草原植被、林地湿地、空气质量、水质达标、自然区保护等6个方面28项具体考核指标,对地方党委政府和责任单位实施评分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追责问责的重要依据。

  草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难度较大,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鉴于此,结合多年来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实际,锡林郭勒盟将全盟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重心向源头防控转移,在执法监管方面,通过签订“责任状”,提前与牧户“约法三章”,使破坏草原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建立预审制度,提前介入,防止乱占乱建及非法圈地等破坏草原违法行为发生;在修复治理方面,提前干预临界草原生态沙化区,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修复治理成效。

  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时至今日,锡林郭勒盟作为自治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更加突出生态“优先”地位,树牢“绿色”理念,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扬帆起航。

  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说,我们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各项工作总的遵循,久久为功,用最坚决的态度“护绿”、用最科学的方式“用绿”、用最严密的法治“管绿”,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责任体系,推动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激发新动能,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中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增强生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步入法治化轨道,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巴依斯古楞 图/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