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巴彦淖尔市篇:描绘绿水青山锦绣画卷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5 11:5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伴随一系列的生动实践和果敢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巴彦淖尔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鸣曲奏出动听的发展乐章,草原林海、大漠山川、湖泊良田变成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

乌拉特草原。

  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巍峨、黄河奔涌、层林叠嶂、沙漠浩渺,草原一望无垠、湖泊星罗棋布,再加上八百里河套田园,山水林田湖草沙在这里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这一生命共同体是巴彦淖尔最宝贵的资源、最大的优势,不仅关系到全市170万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西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必须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牢牢守护好河套平原这块‘青纱帐’。”……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同步推进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乌拉山等生态治理修复,加大盐碱地改良力度,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样板。

  伴随一系列的生动实践和果敢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巴彦淖尔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鸣曲奏出动听的发展乐章,草原林海、大漠山川、湖泊良田变成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

黄河湿地。

   “塞外明珠”乌梁素海重现光彩

  初秋,正是鸟儿繁殖期。乘小舟驶入乌梁素海,烟波浩渺、飞鸟翔集、绿苇摇曳。许多羽翼初丰的小鸟或急匆匆掠过水面学习飞翔,或懒洋洋地在水面上小憩,偶尔还能看到“比心”始祖疣鼻天鹅的倩影。

  “疣鼻天鹅这类鸟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如今乌梁素海疣鼻天鹅数量越来越多,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里的水质在一天天变好。”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管护员张长龙介绍,2018年,迁徙经过乌梁素海和在乌梁素海繁殖的鸟类有260多种,数量突破了600万羽。另外,湖中鱼类众多,鲤、草、鲫、鲢等20多个鱼种在这里繁衍生息,还有许多水生物种在此安家落户。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流域面积约1.63万平方公里,与四周的黄河、乌拉山、阴山山脉、乌拉特草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然而,随着农业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一度失去光彩。巴彦淖尔下定决心,坚决抓好乌梁素海生态治理,让“塞外明珠”乌梁素重新璀璨绽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在对乌梁素海全面把脉会诊后,巴彦淖尔清楚地认识到,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办法在于全域综合治理。

  为此,巴彦淖尔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一场点源、面源、内源综合治理战役在乌梁素海全面打响。今年4月份,总投资56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

  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加快建设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走防沙治沙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减少泥沙流入黄河,阻止沙漠侵蚀河套平原。

  在城镇和工业园区,自加压力,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多方筹资25亿元,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到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全收集、全处理,今年年底前不再排入乌梁素海。

  在河套灌区,通过严格管控、奖补激励、“天赋河套”品牌引领,倒逼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畜产品品质,整合各类奖补资金9.5亿元,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在乌梁素海湖区,开展内源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今年已补水3.82亿立方米,预计全年可补水5.6亿立方米。

  在湖区周边,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全面开展矿山和草原生态修复,整顿矿山企业131户,修复治理乌拉山受损山体20.6平方公里。

河套平原。

  乌兰布和沙漠“披绿生金”

  初秋时节,走进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看到的是黄沙上覆盖着一片片犹如防风铠甲的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几年的防沙治沙建设,这里的沙漠不仅被披上了绿装、穿上了铠甲,还成了当地人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治理力度,这头昔日“红色公牛”如今披绿生金。

  “每年我这里的纯收入能达到100万元以上,效益挺好的!”磴口县沙金苏木巴音温尔嘎查农民刘耀宗自豪地说,“我现在有近600亩林地,其中包括200多亩梭梭、100亩果树、200多亩杨树,还有1400多亩良田。今年除100亩种了葵花,其余的都种了玉米,估计收成一定不赖。”

  昔日沙害,已变沙利。通过综合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由黄转绿,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目前,乌兰布和沙漠已引进蒙草、民晟等19家企业,开展以生态治理为前提、合理发展沙区经济的开发活动,进行生态治理建设。依托中电投、国电、青岛昌盛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占地6万亩、装机容量10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生态治理示范基地。同时,在光伏下发展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诺民、帝泰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业,加快调整优化农牧业种植结构,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种养殖、光伏产业、中草药种植、经济林果、旅游产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

大桦背秋色。

  林业生态种出“绿色银行”

  夏日行走在杭锦后旗乡间,各种果园随处可见。成熟的桃、李、杏鲜艳欲滴,苹果梨、香水梨、早熟梨挂满枝头,林间时而传出笑语,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在体验采摘乐趣。

  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沙海镇的枸杞林,一串串红艳艳的鲜果掩映在树枝间,村民三五成群,围着果树采摘枸杞。今年枸杞行情一改往年的疲软,价格节节攀升,种植枸杞收入稳增,村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沙海镇五星村四组村民吴月光说:“今年枸杞价格一路飙升,每斤价格在20元到36元不等,每亩地纯收入能达到6000元。”

  和红红的枸杞一样,沙海镇的梨果和小杂果也丰收在望。前进村九组有62户村民,家家种果树,每亩能产3至4吨果实,每亩纯收入超过6000元,盛果期每亩收入1万元以上。组长刘润生说:“全组有3100多亩耕地,3000亩是经济林。村民收入高了,年年结伴外出旅游。”

  在巴彦淖尔7个旗县区,这种景象遍地开花,一乡一果、一村一品,各有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正在焕发新动能,成为当地生态富民“绿色银行”。

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

  据了解,2018年底,巴彦淖尔市经济林面积达到近2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约16万多亩,产量7万多吨。全市从事人工接种肉苁蓉、酿酒葡萄种植、枸杞种植等经济林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其中,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经济林产值逐年上升,2018年产值近6亿元,占全市林业产值的21.5%,有近6万人享受到了林业生态“红利”。

  今年,全市预计新栽植经济林4万多亩,新建10个经济林示范园,着力为农民打造永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厚植生态,就是厚植未来。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梦想。

  放眼今日巴彦淖尔,河套田园流金溢彩,草原森林铺展绿色,沙漠绿洲“生金长银”。巴彦淖尔市以生态理念谋篇布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渐成“标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韩继旺《巴彦淖尔日报》记者黄景莲)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