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打好绿色牌 走好特色路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6 10:3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白墙绘乡景,庭院遍开花,街中欢声语,幸福拉家常”,道出了今天乌兰察布农牧区和谐幸福的情景,房子变大了,沼气进厨房、电话进客厅、太阳能进浴室、互联网进书房、垃圾桶进村庄,农牧民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乌兰察布市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是内蒙古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优质产区,这次参加对接会,就是想把企业落户在乌兰察布。”7月20日,在京蒙合作助力脱贫攻坚暨全国采购联盟绿色食材产销对接会上,北京华都酿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华找到了企业今后发展的新定位。

有草原人参美称的察右中旗红萝卜远销 海外。 张文杰 摄

科技成为乌兰察布发展 马铃薯产业的重要支撑。 常晓萍 摄

胡萝卜丰收了。 由小强 摄

包装精美的绿色马铃薯。 王俊平 摄

  通过此次对接会,乌兰察布喜获丰收:全市农畜产品种养殖、加工等近10家企业与北京、江苏等地签署包括马铃薯、蔬菜、乳制品、杂粮杂豆、肉类等绿色食材9大类25个特色产品,签订产销贸易合同82个,签约金额24.16亿元……紧接着,中旗胡萝卜、后旗红马铃薯、兰格格酸奶、丰镇月饼等绿色农畜产品亮相第三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45家优秀企业,230多个展品亮相内蒙古第七届绿博会……乌兰察布绿色农畜产品走出家门,频频登上国内国际舞台,正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新宠”。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乌兰察布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影响力。

  曾几何时,一味垦荒种粮、盲目超载养畜、落后粗放经营、科技匮乏缺失,乌兰察布农牧业一度处于“粮化—沙化—贫困化”“草减—肉减—收入减”的尴尬境地。现如今,发展高质量现代农牧业,助推传统农牧业加速迈向现代农牧业,打造北京中央厨房和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已成为乌兰察布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喜看乌兰察布大地,小土豆撑起大产业。马铃薯是乌兰察布的传统优势作物,因其绿色、有营养,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特别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乌兰察布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多年来,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400万亩左右,鲜薯产量达450万吨,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今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在乌兰察布市考察,在品尝马铃薯后招呼随行人员也尝尝,味道确实不错,口感很好,有土豆特殊的味道。总理无意间做的这一“宣传”,无疑是对乌兰察布马铃薯品质的最好肯定,同时更是对乌兰察布近年来在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始终“打好绿色牌、走好特色路”的由衷肯定。

  走进乌兰察布农特产品北京平谷专卖店,草原牛羊肉、马铃薯、乳制品、卓资山熏鸡、高原冷榨亚麻籽油、燕麦系列产品等优质农特产品摆满柜台,前来选购的平谷区居民络绎不绝。

  2011年,乌兰察布市被正式确立为首都蔬菜和马铃薯应急储备基地。在此基础上,乌兰察布积极对接北京市场,大力发展订单种植,推进新鲜净菜、成品半成品加工配送为主的“中央厨房”建设,为首都群众供应“接地气”的高品质新鲜食材,并成功搭建起京蒙对口帮扶农畜产品产销信息对接平台,促进了北京采购商与各旗县市区的合作,年交易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约12亿元。如今,乌兰察布绿色有机蔬菜已全面走进北京市场。

  近年来,随着乌兰察布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的日益加强,这里的水草更加丰美,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这里的畜牧业发展也更显绿色。乌兰察布大草原的牛羊走向了全国。

  乌兰察布拥有天然草场5251万亩,人工草场300万亩,是内蒙古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优质产区,现已形成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为主的四大优势主导产业。目前,乌兰察布牲畜总存栏达1000万头(只),拥有“三品一标”认证牛羊50万头(只),全市肉类总产量达39万吨,鲜奶产量达48万吨,并被中国奶业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奶牛生产强市。四子王旗的杜蒙肉羊、戈壁羊荣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子王旗戈壁羊同时荣列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赛诺种业公司入选国家级首批核心育种场,公司生产的杜泊羊和萨福克羊已与国际接轨,数量和品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公司培育的杜蒙肉羊新品种正在有序推进中。

  除此之外,乌兰察布的冷凉蔬菜热销各地,杂粮杂豆深受市场青睐……如今,乌兰察布绿色优质农畜产品的美誉正传遍大江南北!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乌兰察布日报记者 邓秀秀)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