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拔穷根摘穷帽 小康路上欢声笑
内蒙古新闻网 19-09-26 10:3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环境优美的异地扶贫搬迁小区。 于宝 摄

丰收的喜悦。 由小强 摄

冷凉蔬菜产业成为菜农增收的重要渠道。 王俊平 摄

杜蒙肉羊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 额日和木 摄

薯花香。 本报记者 皇甫美鲜 摄

脱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 王俊平 摄

  乌兰察布全市11个旗县市区中,有8个是国家级贫困旗县、两个是自治区级贫困旗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一方水土解决不了养一方人的需求。

  面对脱贫攻坚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乌兰察布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聚焦深度贫困村和户,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强化举措、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降至1.68万户3.5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9%。

  金秋9月,乌兰察布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察右中旗巴音乡西水泉村种植大户申仝龙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种植的1000亩贝贝南瓜,预计纯收入近100万,全村收入将达到400万;商都县宋家村的贫困户印中家喜上眉梢,他家50多亩地迎来了大丰收;丰镇市官屯堡乡小庄旺头东沟村村民高红瑞宽敞的院子里,15头大小不一的花牛正在追逐嬉戏……

  各地丰收的景象,群众幸福的笑颜,无不显示着乌兰察布脱贫攻坚的成效。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乌兰察布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马铃薯、冷凉蔬菜、燕麦杂粮杂豆、肉羊、生猪、奶牛肉牛及藜麦、驴马驼等“6+1”扶贫主导产业,相继出台了《乌兰察布市2018年马铃薯脱毒种薯补贴实施方案》《乌兰察布市肉羊屠宰加工补贴和精深加工企业品牌创建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推进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同时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减贫带富模式,让广大贫困农牧民享受更多产业发展红利。截至目前,全市55家农牧业龙头企业与17288名贫困人口、84家合作社示范社与14060名贫困人口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人均增收3359元。

  “远看一堆泥,近看有玻璃,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曾几何时,低矮、破败、脏乱的黄土房在乌兰察布农村随处可见,2009年,全市农村危房占住房总量的75%以上,住房安全作为“两不愁三保障”中的基础工程,成为乌兰察布能否顺利脱贫、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

  面对解决农牧民安居问题的迫切需求,乌兰察布市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将危旧房改造与幸福院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脱贫攻坚等相结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乌兰察布市实际的农危改新路子,先后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房加固改造试点、危房改造绩效奖励试点。特别是幸福院建设工程被自治区评为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住建部和民政部分别在乌兰察布召开现场会,对危房改造创新模式“互助养老幸福院”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经过10年间分步骤有重点的大力改造,截至今年,乌兰察布将基本完成现有常住户改造任务,完成改造27.9万户,惠及64万农牧民,其中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5.6万户,惠及贫困人口13万人。期间,共争取国家农危改任务25.2万户,占自治区总任务131.7万户的近五分之一,稳居全区第一,为全市乃至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饮水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同样也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考核指标。乌兰察布高度重视、全力推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全市饮水安全问题进行拉网式的全面排查,下大力气解决农村牧区季节性缺水、管网老化失修、硝酸盐超标等问题。仅2019年新建饮水工程217项、已完工188项,维修改造饮水工程1136项、开工947项,水质提升饮水工程808项、开工509项,水质处理设施17253处,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构建起贫困地区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使贫困村农民喝上了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白墙绘乡景,庭院遍开花,街中欢声语,幸福拉家常”,道出了今天乌兰察布农牧区和谐幸福的情景,房子变大了,沼气进厨房、电话进客厅、太阳能进浴室、互联网进书房、垃圾桶进村庄,农牧民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皇甫美鲜乌兰察布日报记者刘恒)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