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节约,不该成为一个问题
内蒙古新闻网 20-09-02 10:32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段时间,网上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就是“节约”。尽管大多数人对“勤俭节约是美德”的道理早在孩提时代就已十分熟悉,但是与此相关的话题,还是常常在网上引发争议。

  每当舆论讨论到“节约”,不论节约的对象是粮食、水还是其他社会资源,都会出现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其中支持节约的一方,大多是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和再生难度出发,强调个体的节约行为对社会整体带来的正面效益。而反对节约的一方,则往往从财产权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体对其财产的绝对处分权。

  总体而言,赞同前一种观点的人在舆论场上基本占据主流。但是,后一种观点也不乏拥趸。在这种情况下,“该不该厉行节约”这个本应不难回答的话题,硬是变成了一个似乎说不清楚的话题。对此,我们还需顺着双方的论证思路,认真追问下去,如此才能正本清源,把“节约”的意义阐释清楚,让社会大众意识到厉行节约为何正确、又为何重要。

  仔细考量那些反对倡导节约的观点,不难发现,这些观点其实搞错了一个概念——事实上,厉行节约的理念根本无损于个体的财产权。财产权是由法律框定的概念,强调的是国家制度对个人财产免遭侵夺与强占的保护。相比之下,厉行节约的理念是一条指引个人行动的道德准则,因此与财产权并无根本性冲突。

  从来没有人会说:尊老爱幼的道德准则剥夺了个人行动的自由,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剥夺了个人言论的自由。因此,厉行节约也并不会损害任何人处分其财产的自由。对一个健康的社会而言,法律的作用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底线”,在这条“底线”之上,我们自然要有更高、更善的追求。厉行节约,便是这样一种追求。

  我们为何要厉行节约?只要将社会每天消耗的资源,与这些资源的存量、产量做一个简单比较,答案便会自然浮现。粮食也好,能源也好,我们用的时候或许觉得稀松平常,但一旦出现缺口,便与个人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不能只贪图眼下肆意挥霍的爽快,而对长远的未来漠不关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己所能节约那些具有稀缺性的资源,不仅是在为社会运行效率作出贡献,也是在保障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未来的安全。

  最近,许多地方都有媒体对社会上存在的浪费现象展开了调查。从这些调查的结果上看,确实有不少令人担忧的浪费现象发生。一些地方出现了大肆操办酒席的情况,既浪费粮食,也让受邀者因“人情账”而苦不堪言。也有一些地方,存在大宗食品购销主体定期批量销毁尚可利用的食品的情况。任何看到这些情况的人,都难免要为之心痛。对民间个人的浪费行为,社会自然应以提倡节约理念、鼓励其减少浪费为主。但是,对于政府、企业等主体而言,我们还需以规范化的形式对其作出约束,以此厉行节约。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早已出台了类似规范,避免浪费现象。2016年2月,法国通过了《食物浪费法案》,禁止超市扔掉或销毁未售出且未过期的食物。意大利参议院2016年通过了一项鼓励节约的法案,希望借此将每年浪费的食物削减两成。日本在2019年5月通过了《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案》,要求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浪费。这些案例说明,倡导节约是一项全球共识,以规范化的形式促进这一理念落地,也符合国际惯例。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节点,进一步加强节约意识对社会的影响,在各个方面都有助于我国稳步发展。要不要节约,根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与此相比,如何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厉行节约,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杨鑫宇)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