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 反对浪费 是社会文明的新风尚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0 10:22 【打印本页】 来源:杭网

  有句老话儿说的好,“半饥半饱日子长”。当然,这句话有些过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脱离了需要数着粮票、盯着米缸吃饭的时代。随着生活一天天变得富足,人们有条件去“奢侈”一下,各种接风宴、婚宴、寿宴、生日宴……名目繁多的聚会已经成为富裕起来的人们宣泄情感的场所。据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些数据令人心情沉重,既说明了转变社会风气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警示着人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努力使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成为社会文明的新风尚。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的有效践行。早在2017年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聚焦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风俗,天下之大事也。”中央层面的理念推广,很有现实意义。在2013年初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针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做出重要批示。与此同时,民间自发的“光盘行动”蔚然成风,社会各界纷纷参与,铺张浪费现象受到有力遏制。“光盘侠”变多了,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社会共识被重新唤醒和树立。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也成了大家竞相追逐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些箴言都一再说明了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性。古往今来,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历史警思。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语境中,选择勤俭节约,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的珍爱、对自然资源的珍惜,意味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追求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不仅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疫情影响下我们每个人的必然选择。百年难遇的“特大疫情”,必然影响全球粮食的生产、收获、加工、存储、交易和运输。再加上蝗灾和洪涝灾害,2020年全球粮食变得更紧张、涨价都是必然的。因此,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中国每年需要进口接近1亿吨的大豆,用来生产食用油和饲料。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肉蛋里,相当大的比例是从进口大豆转化来的。如果没有这1亿吨的大豆,国人的生活质量会下降,肉蛋会变得稀缺,价格昂贵。而疫情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粮食进口会变难。另外,2014年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大概有35%的粮食没有被充分利用,而是被浪费掉了。2018年的一项餐饮统计同样触目惊心,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则达38%。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难题。解决之策就是,每个人都要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把节约粮食的小事变成减轻国家粮食安全负担的大事。

  (作者系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