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美丽蝶变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太仆寺旗宝昌镇边墙村党支部
内蒙古新闻网 21-08-06 07:3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边墙村新风貌。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巴依斯古楞

  盛夏时节,乘车向太仆寺旗宝昌镇东南方向行驶,道路两旁各种鲜艳的花儿争相绽放,农田尽头层林尽染。不远处,农家民宿升起袅袅炊烟,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在眼前徐徐铺展开来。

  驶入边墙村,村口仿古的城门气势恢宏,“边墙村”3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刻在城门之上。穿过城门,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村民住宅、粉刷一新的院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锡林郭勒盟脱贫攻坚战的主阵地——太仆寺旗倒数的“尾巴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班子软弱涣散,群众致富无门是当时边墙村的真实写照。

  “以前这里是出了名的穷地方,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成笑着说。

  边墙村的蝶变始于2012年。当年,边墙村党支部以“两委”换届为契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大胆推选经商返乡人员、回村创业大学生等优秀人才担当党支部成员。党支部新班子组建后,分组入户走访搞调研,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建立“党员群众提事,干部班子理事,村民会议议事,帮扶单位及责任人办事,广大群众评事”的工作方法。也就是在这一年的选举中,王文成进入了党支部。

  在此基础上,边墙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开展“我承诺、我带头、我奉献”活动,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合作社,党员当先锋、作表率,主动带头领办项目、参与村务,搞活了村里的气氛,赢得了村民信赖。

  为了拔掉“穷根”,解决好贫困户的发展问题,村党支部提出“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服务、党员示范带动,吸纳贫困户入社务工、入股分红、承包经营,开出了拔掉“穷根”的“药方”。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村党支部抓住光伏产业脱贫致富的契机,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光伏产业扶贫对象,并依托产业项目支撑和金融扶贫支持,大力发展林苗、蔬菜、中草药种植、肉牛养殖和乡村旅游,每年为贫困户提供季节性务工岗位4万人次,通过务工形式为贫困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2018年,边墙村成为太仆寺旗宝昌镇第一个出列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272户687人顺利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2万元。

  回顾边墙村的脱贫路,党支部引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最成功的一条经验。进程中,边墙村党支部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当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着力打造凝心聚力的经济基础。

  为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在村党支部提议下,经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提出“坐地生财,让雪球滚大”的发展思路,租赁闲置石头山、建立栽培大棚、建成环保砖厂、组建农机服务队,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边墙村村民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创办了全旗首家集肉牛育肥、养殖、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合作社——“昌祺红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年养殖育肥牛600头、加工屠宰10万头、生产风干牛肉15吨的生产线。村合作社注册的“草原阿斯尔”牌风干牛肉已通过国家QS认证,并被自治区旅游协会命名为“锡林郭勒旅游优质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边墙村多项特色主导产业相继落地,先后注册成立3家马铃薯种植企业、1家蔬菜种植合作社,种植甜菜400余亩、西兰花150余亩、葵花1400余亩、马铃薯2500余亩,建成太仆寺旗道地蒙古黄芪规范化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2600亩、黄芪仿野生种植基地1000亩。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成500亩湿地公园、1000米木栈道、1处旅游接待中心,农史农耕文化体验馆,餐饮、会议多功能大厅,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走出了一条复合型发展的新路子,2020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为锡林郭勒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积累,近年来,边墙村党支部抓住乡村振兴契机,大力推动“五个振兴”,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围绕产业和人才振兴,边墙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实施“把致富能手吸纳到党组织,把党员们培养成致富能手”的双向培养人才机制,引导党员创业、结对帮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动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等带动普通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全村16名致富能手全部发展为共产党员,为村党支部输入了新鲜血液。

  围绕文化和生态振兴,村党支部大力建设美丽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册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走绿色发展道路,建成育苗基地4处、350余亩,年输出各类苗木达120余万株,培育樟子松、云杉、丁香等10多个城镇绿化造林苗木品种,每年可提供季节性务工岗位1.5万人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创收,努力把边墙村建设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示范村。

  围绕组织振兴,健全完善党支部议事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规民约等10余项制度,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三务公开等5个方面向全体村民作出28项郑重承诺,在党员中开展学习星、服务星、文明星、敬业星“四星”评定,设立“党员形象墙”,接受群众监督。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

  如今,西山公园、芍药沟、特色民宿相继建成,边墙村走上了乡村振兴幸福路,村民真正成了产业傍身的“新农民”。


[责任编辑: 杨晓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