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万家灯火的电力铁军——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党支部
内蒙古新闻网 21-08-07 07:2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职工在几十米的高空进行检修作业。

  头顶炎炎烈日,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的职工们背着检修设备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中,即便是汗水把工服浸湿也顾不上休息,有时他们要从上午连续工作到下午两三点钟。最近一段时间,是乌海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输电线路故障高发期,为保障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像这样辛苦的检修场景,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的职工们天天都在上演。

  乌海地区35至220千伏不同电压等级总共135条1615公里输电线路、6400多基杆塔的运行维护全部由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负责。乌海境内崇山峻岭、荒漠广布,70%以上的输电线和铁塔都架设在高山、河涧和荒漠中,在这荒山旷野中,无论酷暑还是严冬,常常能看到乌海输电人风餐露宿、尽职尽责的身影。

  今年2月4日,农历小年夜,乌海市海勃湾区境内一条输电线路突然发生故障,这条线路关系着企业和市区的稳定用电。情况紧急,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一支由党员组成的应急抢险队紧急出动。冒着刺骨的寒风,尽管脸和手被冻得通红,但大家没有丝毫退缩,依旧一丝不苟地排除着一个个故障。历经2天一夜的奋战,线路终于恢复送电。

  “输电处共有职工104人,其中党员有35人。在苦脏累险面前,党员总是冲在第一线,党员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灵魂,‘特别能吃苦’就是我们的精神坐标。”输电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段丽娜说。

  输电管理处很多职工都是复转军人,军人优良的作风体现在方方面面。走进输电管理处的办公场所,检修工具、衣帽摆放的整齐划一,与部队营房一样。在几十米高的输电塔上带电作业,在外人看来是一项非常艰苦、危险性很高的工作,但对输电人来说却是“家常便饭”。大家伙常年行走在大漠戈壁、荒山旷野,经常就着山风吃面包、喝凉水。特别是夏天,他们穿着密不透风的工作服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每次下来,整个人都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鞋里能倒出一碗水。尽管如此,当乌海电业局考虑到一些老职工在野外工作的风险与辛苦,为他们调整岗位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申请调离。

  据输电管理处处长冯建利介绍,在输电管理处,每年每名巡线工人均巡检1800公里,检修工人均攀登200个输电铁塔,紧固螺丝3000道。多年来,输电人练就了“飞身上塔身轻如燕,进出电场凌波微步”的过硬本领。

  在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特别能战斗”精神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党支部把军人“雷厉风行、英勇顽强、敢打硬仗、执行力强”的作风融入工作中,党员职工就像战士一样,全天候、全时段备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2018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袭击了乌海地区,汹涌的洪水把输电铁塔连根拔起,面对险情,输电管理处党支部第一时间吹响冲锋号,组织党员职工连续抗洪抢修60个小时才恢复送电。

  自1990年成立以来,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已经连续31年没有出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2次实现全年输电线路“零跳闸”,创造了内蒙古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最高纪录。

  电力系统有句戏言:“线路工人没文化,干活全凭胆子大。”

  但是乌海输电人却不认可这句话,武能攻坚克难,文能技改创新是他们对工作的高要求。走进输电管理处,有一间职工创新工作室,里面陈列着这支团队在创新上所取得的一项项荣誉。多年来,输电管理处党支部始终把精益求精、技术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钥匙,深入开展“技能大比拼”“传帮带”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近年来先后诞生了56项技术革新,其中“带电紧固螺丝装置”等6项成果获国家级专利技术,输电线路耐张卡具等30多项创新成果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充分折射出输电人的“大国工匠”精神。同时,输电管理处党支部建立了“一对一”培训机制,在日常巡查中“传”,在停电检修中“帮”,在抢险救援中“带”,全方位带作风、教技术、提能力,身体力行当教材,使好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作风实现传承。

  在一代代输电人的共同努力下,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不仅荣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些年还先后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4个班组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自治区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等多名先进典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郝飚)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