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锐评:全红婵是励志故事,不应读偏
内蒙古新闻网 21-08-08 11:22 【打印本页】 来源:环球时报

  14岁的全红婵获奥运金牌后,全家的命运都根本性地改变了,各种关怀涌向了她父母在湛江农村的那幢普通房子,除了那些捐赠、奖励以及补救性措施,还有领导及社会各界、包括视频博主们的光顾、围观。网上有很多针对这一幕的议论,让全红婵的励志故事多了一些其他方向的回响。

  那些关怀错了吗?应当说它们大多数都是正当的。如果它们不如期而至,网上的非议或许会更多。但一些人就是在为这个小姑娘和她的家庭高兴的同时,从社会围绕这个家庭的表现中读出了“势利”。他们会问:假如全红婵没有得冠军又会如何?难道她的母亲就不该有足够的钱治病吗?难道这个小姑娘就不该有钱去一趟游乐场,玩一玩她喜欢的“抓娃娃”吗?

  环时认为,中国的确有一些相对贫困的地方,其实湛江农村还不是中国最差的,不如它的地方也有。全红婵的故事中折射了部分普通农村家庭的艰辛,小姑娘对家境很质朴的描述令人动容,舆论场上的同情大多都很自然。

  但更要看到的是,全红婵是一个典型励志故事,是这个方向的强烈缩影。一个农村孩子能够在14岁时走上奥运冠军领奖台,决不仅仅因为“只有农村孩子才吃得了这份苦”,也因为全红婵7岁进入体校学跳水,2018年入省队,2020年进入国家队的这份经历告诉人们,即使是一个农村孩子,她的天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有机会被发现,社会能够强有力地响应、支持她的个人努力,帮助她一步步向上走,朝着成功走。

  一个人成为奥运冠军后,社会的资源蜂拥而至,这是永恒的世态。社会奖励成功者总是会比安慰失利者更有动力,也比对投资未来的成功者更具热情。有的官员去看望了全红婵的家庭,关心了她生病的亲人,其实他们的身影只是举着手机涌向全红婵家那幢普通房子的无数身影中的几个。我们认为那几位官员应该去,他们的到访与此时全国公众对这个家庭的关注高度一致。这种关注有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混进了一些功利成分,但我们整体上无需对这种关注本身的产生感到不自在。

  全红婵是一个喜剧,喜剧中间往往也会有泪点,但它们不会导致对全剧的误读。我们衷心祝愿这个社会的喜剧会越来越多,也恰如其分。人间百态、众生浮沉,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今日中国尤其支持这个信条的应验。

举报我也说两句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