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在呼伦贝尔学院看见了什么......
北疆大学生 21-01-07 15:45 【打印本页】 来源:呼伦贝尔学院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猝不及防,中国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成果。在这场战疫里,有三位呼伦贝尔学院外教,她们有的已经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5年,有的刚刚来到中国,面对疫情,她们都选择留在了中国,留在了呼伦贝尔这个祖国北疆的小城!让我们听一听2020年她们在呼伦贝尔学院的故事......

为什么来到中国任教?

身为外教的她们珍惜并享受在中国的每一分每一秒。采访时外教将中国形容为心目中“最美的国家”,认为“多元”是中国的最大魅力所在。她们体会中国文化的淳朴,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被中国大地深深吸引!

“2005年9月,我离开乌克兰来到这里。穿过一片云雾后,从飞机的小圆窗看到了北京。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我参加了书法和刮痧按摩课程。在中国的这些年,这里已经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来自乌克兰的马拉霍娃·尤利娅老师说。

“2019年,我第一次来这里时,不确定自己是否想留下来,但短短几个月后,我发现这里的魅力已经让我无法抗拒,不愿离开。希望长期留在中国从事教学活动,中国学生们的积极上进、勤奋刻苦使我们印象深刻。”安德烈耶娃·伊琳娜·格力高利耶夫娜老师说。

在中国一年以来,泰姆琴科·尤利娅了解了不少传统文化,“中国和俄罗斯、乌克兰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面对疫情,她们选择留在这里!

“新冠疫情是全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困难。”安德烈耶娃·伊琳娜·格力高利耶夫娜老师说。

疫情存在不确定性,加上身处陌生的状况中,让外教们焦虑不安。同事们都在鼓励、帮助她们,虽然辛苦,但她们认为,真正辛苦的人是此刻仍奋斗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前线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坚持关爱和严管相结合,让外籍教师防控工作既“刚”又有“人情味”,携手共克时艰。针对文化差异和突如其来疫情给外教带来的无助,学校注重人文关怀的细节,安排专人负责为外教提供帮助,保障外教生活不受影响。

在参与疫情防控的同时,外教们不忘坚守教学岗位,努力适应线上教学新要求。线上备课、直播教学、在线讨论……为新学期的到来做好充足准备。

“以我们的亲身经历来说,充足的物资供给能够保障我们的生活所需。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制度优势!疫情爆发时面临防疫物资紧缺的问题,外事处同事及时向我们了解情况,想方设法为我们筹集口罩、酒精,这些都让我倍感温暖。”泰姆琴科·尤利娅老师说。

学校及时传递疫情动态及防控信息是科学防疫、稳定人心的基础。体温监测、落实每日零报告制度……疫情发生以来,呼院行动起来,合理指导外籍教师科学防疫,为外籍教师筑起健康防护网。

在这个小城生活,她们的感受很特别!

这注定是一段艰难又难忘的日子,新冠肺炎疫情使外籍教师在所难免地经历了恐慌、冷静与适应的阶段,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她们也在学校的帮助下,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

在尤利娅眼中,呼院师生朝气蓬勃,这座城市也很有活力。“大家都很自觉,疫情期间一直都佩戴口罩。”安德烈耶娃·伊琳娜·格力高利耶夫娜认为,注重防护非常重要,这一点值得全世界学习。

在这座边境城市,人们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勤奋学习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出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在积极乐观的老年人身上,可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尊重。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有些人通晓基本的俄语,偶尔还会遇到陌生人用俄语向外教致以问候,这也是边境城市特有的风情。

我爱你,中国!

“不畏困难、勇于战斗的强大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而不是仅仅几个世纪的原因。时至今日,它必将引领中国渡过眼前的这场危机!”

“在呼伦贝尔学院工作和生活的舒适氛围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我们像当地人一样融入其中,这里气候寒冷,但人心温暖。”马拉霍娃·尤利娅老师说。


[责任编辑: 马莉雅]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