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悔援非岁月
内蒙古新闻网 21-03-03 11:08 【打印本页】 来源:鄂尔多斯发布

“我们以国家的名义向世界、向非洲伸出援助之手,抛洒我们的爱。我们无悔我们的选择,无悔我们的人生。”3月1日下午,在市中心医院举行的迎接援非医疗队员、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医生杨俊欢迎仪式上,记者见到了这位援非医生。历时14个月,杨俊圆满完成了这次援非任务,获得了“中国第二十批援卢旺达医疗队优秀队员”称号。

2021年3月援非医疗队载誉归来(左四)

“不悔援非岁月。”身穿一件黑色中国医疗队队服的杨俊,胸前别着中非两国国旗徽章,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援非故事。

漂洋过海援医非洲

2019年10月13日早上,杨俊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第20批援非医疗队抵达非洲卢旺达。经过简单休整后,杨俊等一行人来到马萨卡医院,简陋的环境和匮乏的资源惊呆了这位80后女医生。“诊室门口密密麻麻排满了前来看病的人,马萨卡医院的医生说这些病人当天看不上病晚上也不会回家,随便坐在地上吃点自己带来的东西,等到第二天医生上班后他们继续排队看病。”杨俊告诉记者。

2019年10月中国第20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出征(左二)

杨俊参加援卢旺达医疗队交接仪式

回忆起刚到卢旺达的那段日子,杨俊最深的感受就是想家。每到饭点儿,看到单一的饭菜,杨俊就想起家乡的美食。“在那种条件下,能填饱肚子就已经很满足了,但还是想念家乡那口猪骨头烩酸菜。”杨俊说,那段时间,看到街上奔跑的孩子,就思念自己的孩子,网络信号时有时无,往家里打一通电话更是难上加难。望着悬挂在院墙上的五星红旗,自己更是泪流不止。“每次走在院子里看见五星红旗的时候,它总是被风吹向东北方向,好像在暗示那里是我的家乡,是我的祖国。”

伴随杨俊度过援非时光的不只是同事和患者,还有雨季给她带来的腰酸背痛和旱季强紫外线下的长期烧伤。“刚到马萨卡医院的那一个礼拜,我每天腰酸背痛、发高烧、上吐下泻,起初我以为得了疟疾,检查之后没发现问题,后来很多队员也陆陆续续有了一些症状,我才知道是水土不服引起的。”回忆起刚去非洲的那段时间,杨俊满脸委屈。

用医术赢得患者认可

杨俊很快适应了在卢旺达的工作和生活,投入工作没多久,预约的患者已是人满为患。当地人对中国口腔医生的需求和信赖非常强,因此杨俊为了多治疗一位患者,经常忙到错过饭点儿。“我的体重比出发援非前整整少了13斤。”杨俊说道。

非洲是艾滋病的高发区,卢旺达艾滋病的发病率更是高达40%,由于当地没有检测设备,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风险,种种危险潜伏在杨俊身边。但让杨俊更为害怕的不是艾滋病,而是诊室、宿舍、食堂里随处可见的比食指还长的蟑螂,防不胜防的蚊虫叮咬更是常事。杨俊笑着说:“时间长了我也就习惯了,毫不夸张,我在给患者治病的时候可能会随时踩死从我脚下路过的蟑螂。”

杨俊副主任医师在卢旺达马萨卡医院工作照

杨俊和卢旺达当地儿童

无论生活和工作条件多么恶劣,杨俊和她的医疗队员们始终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没有退缩,全力克服困难,尽其所能,用精湛的技术和高度敬业的精神,在卢旺达塑造了“中国医生的气质”。

让杨俊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患者,他的患牙需要做弯曲钙化根管治疗。因为牙齿根管过度钙化而且严重弯曲,马萨卡医院又没有处理这种复杂根管的器械和材料,所以当地医生打算拨掉这颗牙。有着14年临床经验的口腔科医生杨俊看了X线片,决定为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尽可能留下这颗牙齿。杨俊自己从国内购买了相关器械和材料,托中资机构的人带回卢旺达。器械、材料到达之后,在照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杨俊让同事为其打上手电筒,她立刻对病人的患牙进行试探性疏通,在治疗过程中杨俊不停地给当地医生讲解疏通方法和技巧。经过四次疏通后,患者牙齿根管终于疏通了,到杨俊结束支援准备回国时,再次复查发现患牙已基本长好。杨俊精湛的医术和悉心的帮助赢得了当地患者的好评。

疫情之下坚守岗位

2020年3月,非洲疫情爆发,防护物资匮乏,援非医疗队向祖国申请的防疫物资六月份才到,在这期间医务人员的普通口罩都很难保障。杨俊照常为当地人和中资机构、大使馆等工作人员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钻头高速旋转,产生气溶胶,如有新冠肺炎患者,感染风险极高。“害怕是肯定的,但是看到患者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生来就是看病救人的。”说到这里,杨俊的眼神更加坚定了。

杨俊疫情期间为当地华人义诊

杨俊与当地医护人员合影

杨俊工作之余,还要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开展的视频培训,她处在援非期间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培训结束后,我必须立即开展线上服务,普及抗疫知识,安抚感染患者。在马萨卡医院不管是抗疫物资还是平时诊疗物资都特别匮乏,有时候遇到一些感染了传染病的特殊病人,我们还要自己根据需要制作操作工具和消毒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

防疫物资到位后,援非医疗队员们给自己留了一部分,另一部分送给马萨卡医院。正值疫情高发期,马萨卡医院接到一位患者,患者颌下间隙感染,颌下区颜面部肿胀明显,疼痛难忍,体温高达39.5摄氏度,呼吸困难,当地医生无从下手。情况紧急,杨俊立即决定由自己主刀、麻醉师和手术护士组成手术团队,在患者没有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了“颌下区间隙感染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杨俊每日为患者冲洗换药,一周后患者痊愈出院,此次治疗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赞叹,同时也赢得了马萨卡医院领导及科室同事的高度肯定及赞誉。

坚守初心 继续逐梦前行

都说中国援外医疗队是没有头衔的外交官,在中非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援非期间,杨俊她们得到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卢旺达卫生部及卢旺达民众的高度赞扬,被誉为“跨国天使”。

“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援非。在卢旺达工作生活的这14个月,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收获。”杨俊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除了接触患者,见的最多的是中国医疗队收养的四个孩子,最大的孩子14岁,最小的6岁。这四个孩子来自同一个家庭,是中国援非医疗队长期帮扶的家庭,上一批医疗队回国了,杨俊这一批医疗队员继续接手,给他们送去生活和学习用品。

“孩子们特别淳朴善良,眼中流露出的真诚和期待我们很难感受到,所以我想多帮助他们一点,多教给他们一些东西。”非洲疫情爆发后,孩子们不能去学校了,四个人每天结伴来找杨俊学习汉语,他们最熟练的一句汉语是“我爱你,中国!”说到这里,杨俊满脸自豪,身在异国的她这一刻更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当记者问起医疗队员们男女共用一间更衣室是否用帘子遮挡时,杨俊笑道:“哪有啊,要是有帘子就好了,不过这也是我们之间的默契。”因为医院条件有限,只能腾出一个更衣室,换衣服时需要互相在门口守着。正是因为这样的情谊,让中国医疗队队员更加团结。他们从中国带去了蔬菜种子,一起教当地人种黄瓜和青菜,和当地人分享劳动成果。

杨俊告诉记者,援非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她将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