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韵”守护传承
内蒙古新闻网  21-06-01 16:03  【打印本页】  来源:兴安日报

  “蒙古族拉弦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四胡和潮尔,我的理想就是让更多人学会制作马头琴等民族乐器。”在科右中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哈达向记者介绍道。

  年逾六旬的哈达从事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已经20余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达始终背负着使命前行。1998年,他创办艾吉玛民族乐器厂,后更名为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迄今已制作马头琴10000余把,高中低音四胡12000余把,潮尔300余把。“我现在有100多个徒弟,去年我们总共培训了344人。”哈达高兴地说。

  传承固然重要,但想要让非遗传承项目真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是哈达每天心心念念的大事。“我们的拉弦乐器比如马头琴,制作工艺和流程上完全不存在问题,但相比于几百块钱的吉他,竞争力就大幅下降,很难形成大规模批量生产,更别提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参与其中。”哈达从材料、用漆等细节入手,积极组织推动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工作之余自费开车下基层,与其他传承人、爱好者共同学习探讨,摆脱困局。付出就有回报,目前制作传承基地得到了中旗政府和其他资金投入共计400余万元,并在2019年获批“蒙古族拉弦乐器低音四胡蒙皮改革”专利。

  与此同时,为加强培训引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哈达通过联合中旗职业技术学校、社区等开设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课程,主动“走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蒙古族拉弦乐器。

  古法传承融合文化创新,让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在新时期绽放新光彩。“只要有人喜欢,我就会把我的所学倾囊相送。”哈达骄傲地告诉记者,“我培训的学生最小的10几岁,最年长的70多岁,包括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还有学生、农牧民等多群体。”他的很多徒弟和学生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并屡获荣誉,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也在中旗遍洒火种,由哈达制作的马头琴、四胡等乐器更是漂洋过海,出口到蒙古国、美国等国家,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徒弟络绎不绝。“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得传下去啊!”哈达经常这样告诉徒弟们。每当看到有徒弟能独立上手,他对这门技艺的传承就愈加充满希望。(张强)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