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里人何在?寻来总未逢
内蒙古新闻网 21-10-28 16:50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喇嘛洞召位于今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北的大青山深处

  喇嘛洞召建筑雄伟

  ◎周涛

  喇嘛洞召,位于今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北的大青山中,又名广化寺。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明万历初年,喇嘛教黄帽派就开始在土默特地区进行宗教活动,而博格达·察罕喇嘛是最早在土默特地方传教的高僧,传教的基地就是位于银洞山下的银洞,后称为喇嘛洞。

  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源于西藏,“喇嘛”一词是藏语“帕喇嘛”的简称,意思是佛法渊博的“上师”。早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就开始推崇喇嘛教中的红帽派(称红教),并奉其为国教,但也只是在蒙古上层贵族中传播。明隆庆五年(1571年),阿拉坦汗封贡之后,听从了鄂尔多斯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的劝告,决定效法忽必烈实行政教并行的政策,用于治理他所控制的广大地区。到明万历六年(公元1577年),阿拉坦汗与西藏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相会于青海察卜恰勒,召开仰华寺大会,并相互赠送封号。从此后,阿拉坦汗极力推行藏传佛教,并抑制萨满教的发展,甚至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维护。西藏的一些高僧也走进草原,开始传播佛法。

  明天启七年(1627年),博格达·察罕喇嘛圆寂,而早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西藏僧界派出的蒙古掌教迈达里胡图胡克图活佛就来到土默特地区传教,并将其坐床的灵觉寺称为今天的美岱召。如果说迈达里活佛的传教仅限于蒙古上层贵族,而博格达的传教更倾向于普通民众,所以当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在扩建喇嘛洞的同时,开始在土默特地区大量修建寺庙。如查干迪彦齐修建了慈寿寺(什报气村北),察哈尔迪彦齐修建了庆缘寺(乌索图西召),额尔德尼·迪彦齐修建了崇禧寺(东喇嘛洞)等。除此之外,当时喇嘛洞的属召还有沙尔沁召(今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村)、朱尔沟召、明安召、祝乐沁召等多处,范围涵盖今呼、包两市。

  喇嘛洞召作为土默特地区黄教的发祥地,对土默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甚大。五当召建成后,其第一代活佛罗布桑加拉错就拜喇嘛洞的活佛为师,从此两召结为师徒关系。早在后金强大时,喇嘛洞僧人就曾赴盛京表示归顺,对后来满清统治蒙古各部起到了推动作用。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赐给喇嘛洞僧人度牒(僧道的身份证)40道,凡持有度牒的喇嘛可享受清政府的俸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赐名喇嘛洞为“广化寺”,赐给喇嘛洞度牒60道,并任命喇嘛洞博格达五世为归化(今呼和浩特)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其政治地位与盟长相同。札萨克达喇嘛总管土默川上十五大寺院和二十五处召庙的事务。而其文化影响更为明显,毕克齐成为专门抄写经书的地方,察素齐则成为为抄写经书提供纸张的地方,两地并由此而得名,而外地僧俗远道而来求经学佛,刺激了地方经济发展,并逐渐形成特色小镇。据资料统计,1819年的时候,喇嘛洞召有达喇嘛1名、德木齐2名、格速贵9名、普通喇嘛242名、黑徒27名,僧众总计达到282名,而其庙产更是范围广大,东起东山沟(今旗下营以东),西至萨拉齐县以西,南起和林格尔,北达水泉沟,其庙产收入可想而知。

  《萨拉齐县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传昔牧羊者失羊一,便觅不得,讵知羊循洞(今土右旗朝阳洞)西行,数日见于广化寺山洞外……洞长凡五十里,或言未知深浅者。”当地人讲,土右旗的朝阳洞与土左旗的喇嘛洞是相通的,大概与此传说有关。其实,喇嘛洞被赐名广化寺后,将沙尔沁召称为西广化寺,丢失的羊是从土右的朝阳洞走向沙尔沁召,与广化寺无关。

  喇嘛洞三面环山,南为宽阔的洞沟,视野开阔,犹如屏风,立足峰巅可见土默川阡陌纵横。广化寺建筑雄伟,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由两殿组成,天王殿三间,供四天王;大经堂49间,楼两层,每层七楹,大殿25间,供弥勒、释迦牟尼、如来等佛。“广化寺”牌匾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书写。二殿为欢喜佛殿,东西八角楼供十八罗汉,另有十殿阎君殿七间,各殿佛像多为黄铜铸成。后寺建于银洞山半山腰,凿石洞建筑,与银洞相连,建楼三层,塑有全寺最大的坐佛,寺内佛像及经卷众多,东侧悬崖有摩崖造像多尊,是博格达喇嘛坐床及圆寂的地方。

  喇嘛洞之名源于银洞,因喇嘛居住而得名。藏传佛教在土默特地区的传播,喇嘛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辐射作用,如今喇嘛洞召博格达活佛已传至第九代。清代诗人范大元在《喇嘛洞》一诗中这样写道:“洞里人何在?寻来总未逢。石床高卧处,只有绿苔封。”如今,喇嘛洞召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缮,显得更加富丽堂皇,犹如仙境。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