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秦直道的几个未解之谜
内蒙古新闻网 21-11-03 15:50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秦直道堪称世界高速公路鼻祖

  有些地方以秦直道发展旅游

  ◎周涛

  关于秦直道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写道:“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山堙谷,直通之。”又在《蒙恬列传》中写道:“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秦直道修建于公元前212年,起点为今陕西省淳化县林光宫,终点为今包头市九原区,全长700多公里,因南北相直,故称直道。据《庆阳府志》记载,秦直道俗名为“圣人条”,圣为天子,条为道,即“天子道”,这与“始皇欲游天下”的初衷相吻合。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对原六国的统治,修建了大量通往六国故都的驰道(驰援之道),其中秦直道是中原连接北方草原的唯一驰道。自古以来,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牧地,而且也成为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跳板,只要占领这一地区,就意味着拥有了军事战略的主动权。秦朝建立后,为防御匈奴,除“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外,第二项大工程就是修建从首都(陕西咸阳)直达阴山脚下的秦直道。修建秦直道共用两年半时间,主要以蒙恬的十万大军为主(一说三十万),道宽平均50米左右。在当时生产工具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修路大军遇山开山,遇沟填沟,在沿山岭和草原上修成此道,可谓奇迹,被誉为世界公路的鼻祖。

  据相关资料记载,1974年7月,内蒙古文物干部培训班在伊克昭盟举办,在其间组织的田野实习考察中,普查队员们在今东胜区二顷半村南发现了一段残存长度约100米,具有明显人工填垫痕迹的疑似道路,这段路基遗址的前后两端,都已被洪水切割成冲沟,从断壁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路基是在原生地层由红色砂岩碎块填垫,残存厚度约1.5米,路面宽约22米。残路的北端有一个明显的豁口,极其符合秦直道“堑山湮谷”的修建特点。站在豁口向北眺望,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丘陵顶部都有豁口。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鄂尔多斯境内的秦直道遗址得到确认。

  鄂尔多斯境内的秦直道遗址直线距离100公里,从保留在冲沟断壁上的路基断面可以看出,填垫部分的路基底部最宽者约60米,顶部宽30-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达到6米以上,可见当时施工难度之大。如今,凡秦直道所经之处,垫土部分绝大多数被雨水冲掉,形成新的沟壑,但路基断面保存较好。1996年5月,鄂尔多斯秦直道遗址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秦直道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里秦直道,最美在富县”,陕西省富县现存秦直道遗址125公里,且保存完好。2003年9月,富县秦直道被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队,对秦直道遗址陕西富县桦树沟口段进行首次大面积发掘,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学界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然而,在“秦直道研究热”中,也有不少谜团浮出水面。首先是依靠当时的科技水平,两年半内是绝对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所以有学者揣测,秦直道是在旧有道路上完善而成,依据是《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说燕文侯:“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说明在战国中后期,由九原、上郡(今榆林县)、云阳(陕西淳化)、咸阳即有一条南北通道。又战国时赵武灵王实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战略,其间是否修筑了“直南袭秦”的道路?而这些道路是否就是秦直道的基础?另一个谜团是从包头南渡黄河后,秦直道如何走向?其间是怎样经过黄河冲击滩平原和穿越库布其沙漠?据考证,秦直道必经鄂尔多斯的乌兰木伦河,而今天这条沟谷的宽度在1000米以上,河床的宽度也在百米,况且高度还有20米,河床陡峭,秦直道如何跨越?还有一个谜团是秦直道进入毛乌素沙漠后又消失的无影无踪,是从什么地方进入陕西境内?而类似谜团还有陕西境内也有多条有依据支撑的所谓“秦直道”,哪个才是正宗?

  秦直道之谜有待于继续考证,但秦直道开发热却在各地如火如荼,鄂尔多斯、延安都建设了秦直道旅游区,旬邑、甘泉、富县也都开发了秦直道遗址旅游区、点,而作为秦直道终点的包头应该在秦直道上大做旅游文章,毕竟在这条道路上走过蒙恬旌麾下的金戈铁马,走过“灵柩回朝”的秦始皇,走过汉武帝挥师北疆的十八万铁骑,也走过赴长安觐见的呼韩邪单于,还有千里迢迢远嫁漠北的王昭君。

  秦直道不仅是一条防御之路,更是民族团结、商贸发展,文化交流之路,有学者考证秦直道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支线,它促进了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融合。而这条直道到明代时仍然是一条通道,只是到了清朝初期才渐渐荒废。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