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山和工作室成员畅谈工作室未来发展。
12月14日,记者来到乌达区爱民佳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何”工作室时,老何正和物业经理、社区居民说着家长里短、大事小情,不时响起阵阵笑声。
老何本名何金山,今年54岁的他可是社区的“名人”。2011年,何金山从深圳回到乌达。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日常积极帮助社区居民干力所能及的事情。逢年过节,老何和社区工作人员到孤寡老人、五保户家中陪他们说话聊天,帮老人收拾家,他成了社区居民的“自家人”。
爱民佳苑社区成立于2011年,主要以矿区搬迁居民、棚户区搬迁改造居民为主,人员总体文化水平不高,治理难度较大。社区成立之初,社区党委就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以此推进社区治理。
何金山回到乌达后,担任了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这是一份无偿的工作,但老何把这份工作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干。小区物业公司郝经理说道:“老何对这份工作很上心,居民家里有个啥事,叫老何准没错,调解上下楼邻居的矛盾、帮助五保户买菜交费、打扫卫生,总有他的身影。”老何和居民越走越近,在居民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社区党委书记看到老何在社区发挥的作用,积极引导何金山把工作重心放在人民调解工作上来,并为他提供场地和平台,2020年6月,“老何”工作室正式成立。
“老何”工作室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法律等途径维护自身权利,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平台的工作任务是: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教育居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平台工作人员向居委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平台调解事项涉及辖区居民遇到的难题难事、矛盾纠纷、思想疏导等,重点放在夫妻矛盾化解、亲子关系调解、邻里关系调解等棘手问题,同时开展党的政策宣传活动,通过明确调解工作原则、调解任务、调解范围,做到调解规范合理。
爱民佳苑小区的地下管道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容易发生堵塞现象。小区41号楼的一个单元的居民希望修缮管道与地下排污井,可另外一个单元的居民因为噪音等原因阻止修缮,居民关系紧张。何金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着手进行调解。
“我首先走访居民了解情况,然后到居民代表家中做工作,先与他们聊家长里短,气氛缓和后,与代表探讨解决方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我的见证之下,居民代表提交了保证书,矛盾最终化解。”何金山说。
家住爱民佳苑小区31号楼的一位老太太爱干净,楼上居民由于管道使用不当造成生活污水外溢,导致邻里关系不睦。
“当时我去调解,老太太态度很强硬,门都不让进。我首先夸奖老太太把家里收拾得利利索索,气氛缓和后,她让我进了家门。我与老太太唠家常,从日常生活聊到国家大事,说了两个多小时。老太太的心情好了,我乘机说出邻居的诉求,最终说服了老太太,成功解决了这起拖延几年的矛盾,邻里重归于好。”何金山说。
老何通过调解化解了不少居民间的矛盾,同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截至目前,“老何”工作室有20多位居民参与其中,日常他们说事拉理,许多矛盾就在大家的聊天中化解了,社区的风气也越来越好。
“老何”工作室仅仅是乌达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乌达区充分整合社区娱乐类、服务类等公益性社会资源,规范性注册登记社会组织21个,引导形成草根类社会组织50余个,成立“邻里理事会”“老奶奶帮帮团”“宁姨调解室”等民间组织。这些组织收集梳理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组织与居民双向发力,让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形成“小矛盾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