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展览馆奇妙日 56个民族非遗宝藏邀你打卡
内蒙古新闻网 18-08-14 08:2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点击查看直播页面

  民间文学和传统美术的“根脉相连”,纺染织绣工艺的“锦绣中华”,茶叶和茶艺文化的“古道茶香”,雕编漆染等传统技艺的“匠心筑梦”……内蒙古展览馆,56民族非遗邀请展,不见不散!今天9:00开始!足不出户看非遗,内蒙古日报社直播团队精心打造!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经典之作:与你分享17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200名非遗传承人巧夺天工的技艺,看看他们手里的针线丹墨,是如何藏下壮美辽阔的万里山河?精彩马上呈现,走起!(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静 尤北红 丁宁 王鹏 郭慧超)

56个民族非遗宝藏,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团队带你去寻宝!

来自广州的游客参观56个民族非遗邀请展。

1
各民族非遗文化产品齐聚一堂!

先给守在直播线上的各位阿哥、公主们请安了!哈!看,这是满族宫廷的太平鼓展示,那是太平鼓,千万不要认为那是一把扇子。来,走着~

传承人于慎孝说,太平鼓是从清朝来到呼和浩特的,穿越了吧?

美妙动人的音乐,总是能吸引到人的围观!大家猜一下这个哪个民族的什么乐器啊?

精美的蒙古文书法。

介绍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

非遗传承人为主持人素写画像。

大家快来看看素写画的像不像!

民族服饰对对碰,朝鲜族的衣服为什么上短下长?秘密在这里!

这是来自新疆维吾尔的民族乐器,刚才演奏出美妙音乐的这三把乐器按照图片顺序分别是:
  1、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维吾尔族民间。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
  2、弹布尔,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弦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优美,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常用于独奏。
  3、热瓦普,又称热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手鼓,新疆手鼓又称达卜。达卜是以其音响命名。达卜:因敲击时发出“达”、“卜”两种音响而得名。手鼓是新疆各族人民庆祝丰收、节日的常用乐器。

土家族织锦传承人黎成凤现场编织织锦,她告诉记者,这样的织锦一天只能织出大约10厘米。

蒙古族珠绣都是用天然宝石制成的。

包头的剪纸艺术,别小瞧了这一幅幅作品,里面可是暗藏乾坤,剪这么一副少则几天,多则要半个月呢,来听听它们的创作者郑蝴蝶阿姨,也是我们国家级传承人介绍介绍吧!

汉族的粤绣、蜀绣、湘绣、苏绣各有不同,戳图,总有你喜欢的一款。

文化交流从这里开始,新疆维吾尔族“艾捷克”演奏者拿起“蒙古族四胡”。行家手里看门道,简单的交流一下指法、把位、音律……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伊利哈木也是拉的有模有样,并且有了另一种韵味!

来自四川泸州油纸伞制作非遗项目传承人许学明告诉记者,制作这样一把伞大约要半个月左右,需要100多道工序。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东北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聚居区。桦树皮制作技艺,剥取树皮浸泡或蒸煮软化;剪裁缝合,对接处用狍筋、鹿筋线或马尾等缝合,或剪成锯齿状互相穿插咬合;装饰图案,用砸压或剪贴的手法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图样有花草树木、兽鸟鱼虫及山峰、石崖等模仿自然的构图。桦树皮制品质地柔韧、颜色柔和、防腐耐潮、样式繁多、经久耐用。

小朋友已经被表演者的旋律所感染跟着一起咿呀学唱!表情也要跟上!

鄂伦春族民居——撮罗子原型还原,如果有wifi,这样的“小房子”真想去住几天!
一把高粱草在步阳草编传承人王翠华手里半个小时就变成了一把小扫把。
蒙古族的非遗项目——扎鲁特版画,传承人佟金峰正在现场进行创作。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现在的小朋友玩洋娃娃,达斡尔族的小朋友以前玩哈尼卡。

主持人带你体验巴林皮影戏。

话不多说,来看面人!

“锅庄舞”是流传于藏族地区的一个民族舞蹈形式。现场,在表演者的带动下,许多观众也参与了进去,一起舞动了起来。

主持人体验锡伯族弓箭。

来自潍坊的“风筝王”杨红卫做了个百子成龙的长风筝,为她点赞!

汉族书法,美在浑然天成。一幅《陋室铭》,道出了多少旷古遗风。
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巴图陶高15岁就开始学艺,如今已经有40年了,看看手工制作的银器花纹,多漂亮!

来,快速了解一下56个民族!看看他们都有哪些不同。
原谅本记者是个汉族吧,实在不通少数民族的文字,虽说读不懂内容,不过看着也同样气势如虹呢!

一起来看看乌拉特泥塑传承人阿拉腾其木格如何将泥土“变”成骆驼。
杨柳青木板年画绘制技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时候在奶奶家过年,小平房里那几面不平整的墙上必少不了这些个胖娃娃、门神、财神爷…
谁家还能没几片膏药?蒙古族膏药制作技巧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俗话说:白猫黑猫,抓了老鼠就是好猫。记者说啊:管他中药、西药还是蒙药,能治病的就是好药。

牛肉干、奶酪、炒米…其实我们日常吃的很多蒙古族美食就是非遗项目。

  看完展览,真的感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特别宝贵,但是在跟一些非遗传承人聊天的时候了解到,许多非遗项目会越来越少,让人担忧。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