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山高新区:高起点规划引领新蝶变
内蒙古新闻网  19-10-22 15:28  【打印本页】  来源:赤峰日报

  近年来,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高起点规划引领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原则,面向未来,制定长远总体发展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优化,迎来工业经济集聚发展新蝶变。

  产业分区有讲究:重点突出

  “通过高起点规划布局,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引导、推动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区域环境和产业环境。”红山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建华说。

  记者在红山高新区看到,重点突出的产业分区很有讲究。布局在红山高新区南侧的冶金产业,是对金属矿物勘探、开采、精选、冶炼及轧制的重工业,所在位置靠近赤峰铁路东站和高速路轴,加快了冶金产业与铁路、高速交通要素的对接。布局在产业发展区北侧的医药产业,毗邻综合发展区,依托综合发展区内的各类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医药产业吸引专业人才,加强产业研发端投入,同时依托现有医药骨干企业基础与规模,加快推进蒙药产业基地建设。布局在产业发展区北侧的纺织产业,毗邻市中心城区,有利于强化本地市场,依托城市服务业,打好发展基础;南邻机械制造业产业发展区,有利于下一阶段推动纺织产业在红山高新区内部横向发展,在机械制造区配套生产专利轻纺设备,开展羊绒等特色材料分线机、纺织机研发生产。布局在产业发展区核心位置的装备制造产业园,毗邻纺织产业、医药产业、小型综合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冶金产业及物流中心,位于铁路交通轴与公路交通轴的交汇处。

  红山高新区集聚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区内最大一片产业预留区位于园区东部,北邻小型城市综合体,服务业和人才力量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其他两片预留区面积相对较小,毗邻市中心城区的一片有利于进驻产业与中心城区强化联动,毗邻物流产业的一片物流交通优势较大。

  关联产业集群布局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各类关联产业中,企业孵化、人才培训、科技服务等布局集中在综合发展区,办公环境功能突出。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布局在产业发展区中心区域,发展面积大,物流仓储设施充足,是赤峰铁路东站所在地,也是高新区高速路发展轴与铁路发展轴的交汇处,有良好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环境。

  留空留白为长远:用地集约

  “留白才能节地,留白才能为明天营造更好、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红山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建华说。目前,红山高新区土地储备丰富,项目可用地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顺利实施,可为企业顺利入驻提供土地和基建保障,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现已完成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征用土地实行先征后转,大大提高了土地征地和利用效率,预留项目用地机动指标可满足大部分项目落地的用地需求。在建设发展中,红山高新区通过规划留白机制,预留部分空间,既可弹性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更加符合未来内生式发展的趋势。作为下一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重点与重要抓手,红山高新区预留了充足土地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计划收储项目用地2079亩,为将来承接优质项目做好准备。

  红山高新区加快特色“园中园”规划建设,正在推进拓佳电子产业园、泰领海创生物科技园、恩沃电子科技园建设,加快九玖医药健康产业园、科峰3D产业园、恩沃电子科技产业园二期等“园中园”规划设计和招商。

  发展环境重优化:产城融合

  为提高综合实力,在高起点规划布局上,红山高新区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与自身深度融合。在明确功能差异性的前提下,强化市中心城区与高新区的空间结构连续性,为相互融合打好基础,从而在加快产业发展中进一步紧密联系城市,依托城市发展。

  加快与市中心城区融合发展,红山高新区强化交通先行,完善与中心城区间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区、园区内综合小城市间的交通易达性,构建大容量、多形态、无缝化的区域交通体系。通过强化产业发展载体功能化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从居业分离向协同共进转变,就地解决居住问题,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等在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合理布局。

  红山高新区按照“一核引领、两轴衔接、两区联动”的布局,在配置产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同时配套好服务业发展,协同推进产业与城镇协调发展。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研究、统筹规划,提升产业园区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质量;着力抓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产业发展容量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推动城市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张启民)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