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足球,未来可期
内蒙古新闻网 19-12-31 10:0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在皑皑白雪掩映下欣赏一场足球比赛,是一种特别的体验。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群众组雪地足球项目男子甲组的比赛在呼伦贝尔市落下帷幕。来自云南、江西、江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200多名足球队员在美丽的冰雪世界展开角逐,内蒙古队收获银牌。

  “雪地上踢球对球的判断要格外的准确。在严寒天气下比赛,我们也要坚决把各自的技战术认真完成。我们队伍中的球员很多是来自学校的老师,还有包钢的职工,来这里参赛都克服了很多困难,所以我们特别珍惜这次机会,第二名的成绩也是对我们极大的肯定!”球员张志宏说。

  本次比赛是雪地足球被首次纳入到全国冬季运动会竞赛项目中。作为新兴项目,雪地足球将冬日的冰雪与足球相结合,让内蒙古足球未来发展的可能更加多元。

  自2014年我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个足球运动改革发展试点省区以来,我区先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内蒙古自治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等规划文件,为足球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将足球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财政预算和盟市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我区足球事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青少年校园足球一直都是自治区足球事业的重中之重。全区教育系统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和人员培训为支点,以竞赛活动为杠杆,稳健起步,快速发展。

  每年冬季,坐落于海南省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大道5公里处的内蒙古南方足球训练基地便会因为几百名足球少年的到来而热闹起来。

  今年海南学训进行到第21期,除了有往年的各类学训活动之外,为了精准施训,本年度学训特聘请了国内外资深专家来对学员进行整期的技术交流。今年还将开展一系列针对教练员的培训学习,包括教练员基本足球技能筛查与纠正、教练员足球教学水平测评与等级(D/C)考试、教练员赛场指挥能力与研学等,真正意义上实现球员与教练员的双重训练。

  “海南学训不仅能让我接受国内顶尖教练的悉心指导,而且也是让我学会独立自主、自我管理的好机会!在这里除了练球,还有来自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为我们指导功课,我会在这里度过一个充实的寒假!”来自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的闫泽对今年的学训充满期待。

  目前,自治区共建成了4个国家级校园足球实验县,3个全国满天星训练营,165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593所特色幼儿园。在竞赛训练方面,建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中职、普高、高职、大学校园、大学超级八个系列(学段)的分级杯赛体系,全区参赛学生累计超过44万人次,比赛超过5.5万场次,全区足球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由试点之初不足2000人增加到现在1.7万人。

  随着足球发展环境和氛围的改善,内蒙古的足球文化日益浓厚。大大小小的足球俱乐部方兴未艾,街头巷尾的笼式足球场热闹非凡。进入冬季,各大室内足球场地更是深受足球爱好者们追捧。

  刘原榕不仅是一个资深球迷,而且是一名足球行业的创业者。这几天,他一手操办的“印象百分百”2019呼和浩特五人制足球协会杯比赛激战正酣,16支呼和浩特地区的五人制足球队一较高下。

  “这几年内蒙古足球发展迅猛,人们对五人制足球的接受度也愈来愈高。去年,我们在内蒙古足协的指导下成立了呼和浩特市五人制足球协会。通过协会,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球迷朋友。大家普遍希望冬天能够有更多的室内足球场地供他们活动,所以今年我就开办了青城室内足球场,在这里为大家组织各种比赛。”刘原榕说,除了比赛日,平时青城室内足球场也人气十足,室内火热的足球氛围与室外的寒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5年来,全区各级政府及社会资本共计投资约60亿元在足球场地建设、赛事组织、人才培养、青训体系建设等方面支持我区足球改革发展。我区足球场地从试点之初的1140块增加到3654块,其中笼式足球场地由36块增加到1168块。社会资本投入足球事业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业余足球俱乐部、社会青训机构、“互联网+足球”创业公司等多元化实体纷纷成立,全区各地形成了更多人关注足球、参与足球、投入足球的氛围,职业联赛观赛人数也在全国名列前茅。

  专门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专业人才梯队,专项经费保障机制,系列足球赛事,热情参与足球运动的庞大群体……5年间,内蒙古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足球发展道路,日益浓厚的足球文化和日渐壮大的足球人口为足球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内蒙古足球,未来可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柴思源 孟和朝鲁)


[责任编辑: 杨晓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