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新闻网 21-01-12 10:2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呼伦贝尔学院党委书记 王广利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高等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神圣职责,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风险挑战日益加剧,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培养大批契合时代发展、适应时代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教育引导各族师生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处祖国北疆的呼伦贝尔学院,是中俄蒙三国交界之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文化戍边,守好祖国北大门的政治使命。近年来,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全过程,坚定各民族师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切实为培养坚定维护祖国统一、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民族优秀人才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民高校族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是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表现。因此,要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民族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呼伦贝尔学院党委坚决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和党员教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校成立党委和党总支两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各部门工作责任明确,实施台账化管理,各党总支具体负责本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形成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校各部门通力协作的民族工作格局。积极构建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育人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备课,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创新理论及时渗透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强化课程育人主渠道,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专业性。其他课程结合课程特点,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建设,建立课上课下联动机制,把“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从而增进师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师生心底落地生根。坚决守护好校园这块净土。

坚持理论武装头脑,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做好民族工作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必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呼伦贝尔学院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工作内容,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通过建立完善常态化学习机制,加大研究阐释力度,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反复研读学,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民族师生的普遍共识。通过各级党校教育、专题培训班、“三会一课”、教职工理论学习、新教师入职教育、高层次人才培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等各个层面的学习培训,对标对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各项要求,在全面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理清“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点,不择不扣的将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落实到位,切实增强各民族师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引导广大教师更好地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职责,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真正成为青年学生促进民族团结的引路人。

  注重学习成果落地落实转化。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研究平台,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教育引导师生、争取凝聚人心,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共鸣,转化为各民族师生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坚持铸魂育人,拓宽育人渠道,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需要面向美国国旗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在特定时间还要通过宪法测试。在国外,爱国主义之类的政治教育无处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含糊不清、犹豫不决。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大意义,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落实到教育教学全方位,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

  呼伦贝尔学院党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进一步夯实“三全育人”体系机制,结合学院“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5”,不断增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积极培养既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精通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输送更多能够扎根北疆,服务基层的优秀毕业生。

  紧紧围绕“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培养少数民族优秀模范人物调动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工作,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打造以学校官网、官微等为主干的多元化网络育人平台,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具体文化产品,通过朋辈宣讲、典型人物面对面、优秀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创产品推广、校园文化艺术节、网络文化节、新媒体矩阵联盟协同等线上线下联合互动等形式,持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引领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引领力,构筑全方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