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采取多种方式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
内蒙古新闻网 21-04-25 11:26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扶贫网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致贫成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021年以来,全区从丰富监测手段、强化针对性帮扶的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

  拓宽群众自主申报渠道

  为解决防止返贫监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群众对政策知晓率低、主动申请渠道较少等问题,部分旗县通过设立服务窗口等方式,在加大对防返贫政策宣传的同时,主动受理群众成为“监测对象”的申请,极大的提高了“监测对象”识别效率。以通辽市库伦旗为例,该旗在嘎查村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防止返贫便民服务窗口,嘎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作为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为到服务大厅办事的群众宣传讲解防止返贫相关政策,使广大群众知道了“监测对象”是什么、成为“监测对象”能得到什么帮助。同时,服务窗口还受理群众提交的“监测对象”识别申请,形成了“农牧户自主申请、乡村干部入户核实、行业部门数据比对、系统录入、及时帮扶”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程序,缩短了“监测对象”识别时间及排查时间,确保致(返)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加强“监测对象”动态管理

  组织盟市、旗县按季度开展“监测对象”动态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及时纳入、及时帮扶。一季度全区共新识别“监测对象”81户、206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41户、114人,脱贫不稳定户40户、102人;人口自然增加20人,其中,边缘易致贫人口7人,脱贫不稳定人口13人;人口自然减少580人,其中,边缘易致贫人口393人,脱贫不稳定人口187人;“监测对象”消除致(返)贫风险274户、676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消除致贫风险148户、348人,脱贫不稳定户消除返贫风险126户、328人。调整后,系统中还有“监测对象”25009户、53327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15207户,30559人,脱贫不稳定户9802户,22768人;已有49590人消除致(返)贫风险,占“监测对象”总人数的93%,其中边缘易致贫人口消除致贫风险28259人,占边缘易致贫人口总数的92.5%;脱贫不稳定人口消除返贫风险21331人,占脱贫不稳定人口总数的93.7%。

  强化常态化帮扶

  重点从产业、就业、社会保障兜底等方面,对“监测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一季度,全区共为762户边缘易致贫户和1789户脱贫不稳定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1.04亿元,2142名有劳动能力的边缘易致贫人口和2815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不稳定人口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527名有劳动能力的边缘易致贫人口和3010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不稳定人口接受就业技能培训,257户边缘易致贫户和875户脱贫不稳定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419户边缘易致贫户和550户脱贫不稳定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产业,22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和91名脱贫不稳定人口在扶贫车间就业,30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和269名脱贫不稳定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就业。

  实施“防贫保”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推行“防贫保险+防贫保障基金”的双保险工作模式,通过政府和商业保险的双重救助,有效防止农牧户致贫返贫。截至一季度末,全区有81个旗县投入1.3亿元实施“防贫保”业务,共覆盖98.3万(人次)脱贫人口和3.2万(人次)边缘易致贫人口。保险公司对1.4万人赔付4905万元,有效防止监测对象致贫返贫。

  与此同时,各旗县结合实际在帮扶方式和帮扶成效方面进行了创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实施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的“三扶三增三提升”、“孝扶共助”工程,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一是实行“扶贫-增实力-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扶志-增动力-提升群众致富信心、扶智-增能力-提升群众致富门路”的“三扶三增三提升”积分奖罚制度,将“监测对象”享受帮扶政策与防贫管理、环境整治、文明行为相挂钩,凭积分可在扶贫爱心超市兑换生产生活用品,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二是设立“孝扶共助”基金,对60周岁以上的脱贫人口探索实施孝扶共助互助养老,政府每季度对每位老人设立100元奖扶基金,其子女按照享受奖扶人口数匹配认缴赡养资金。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将脱贫户巩固提升计划上墙,保障了群众对享受政策的知情权、做到政策实施心中有底。优先通过产业就业帮扶和扶志措施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有针对性的实施帮扶。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