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 把总书记嘱托落在实处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内蒙古新闻网  21-05-03 20:02  【打印本页】  来源:腾格里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嘱托内蒙古各族群众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牢记总书记嘱托,内蒙古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要围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自治区党委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王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我们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内蒙古自治区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这方面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来谋划全区的民族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今年5月1日,内蒙古首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正式施行。

  苏秀泉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条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国家和自治区开展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专项规划,确保各族群众共同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内蒙古台记者 武筠博

  这里是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在这些大棚里面种植的滑子菇,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2020年3月4日,鄂伦春自治旗正式退出贫困旗县序列。现在,鄂伦春自治旗8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总收入超过1900万元。这几天,当地村民们已经忙碌起来了。

  薛红霞 鄂伦春自治旗新发村村民

  你好。

  (记者:忙什么呢这是?)

  村集体要栽瓜秧子、扣大棚、栽香瓜。

  (记者:现在日子怎么样?)

  现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现在老百姓可知足了,干活的心也盛(足)了。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以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内蒙古台记者 王佳男

  在昭君新村社区,这个由多民族组建的文艺队刚刚从厦门表演回来,这个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编排的新节目也马上要进入到人民大会堂进行表演了。

  韩柳 新城区昭君新村社区俏夕阳舞蹈队队长

  我们这个节目大家在一起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就像我们在社区一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才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新城区昭君新村社区里生活着11个不同民族的群众。春天来了,社区居民一起组织着种花,花籽来自不同的家庭。

  张琳 新城区昭君新村社区居民

  我们自己种的花草虽然没有那么整齐,但是却有很浓的爱和温暖。我们自己的社区,我们要珍惜、要爱护。

  周菲菲 新城区昭君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社区建设成为辖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安居乐业的社区环境。

  未来五年,内蒙古将建立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

  王同兴 乌兰浩特市民

  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同民族的群众才能够和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吕晶 包头市民

  只有我们团结在一起,才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王梦瑶 库伦旗蒙古族幼儿园小朋友

  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们,我们都是一家人,让我们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一起成为祖国的栋梁。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