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工作中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内蒙古新闻网  21-05-14 09:2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访内蒙古大学副校长、蒙古学学院教授额尔很巴雅尔

  今年以来,内蒙古大学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大局。如何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如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针对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大学副校长、蒙古学学院教授额尔很巴雅尔。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这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各族人民共同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我们必须维护祖国统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四史’‘五观’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额尔很巴雅尔说:“在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积极为祖国北疆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专家学者的贡献。”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听取学校建设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建设等工作情况汇报,察看蒙古语言文学历史成果图书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当时,额尔很巴雅尔负责在蒙古文古籍展阅室为习近平总书记做讲解。近年来,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带领博士、硕士研究生,围绕蒙汉文学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挖掘古籍文献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取得了一定成果。2020年,他带领学生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哈斯宝与文学研究》,并以优秀等级结项。通过研究,额尔很巴雅尔不断发掘民族团结进步史实,他说:“蒙古族从13世纪开始大量借鉴汉族优秀文化,从18世纪起翻译四大名著,吸收并借鉴汉语小说结构体例。目前,各类图书馆馆藏了诸多四大名著不同蒙古文翻译版本,充分说明当时四大名著在蒙古族地区传播情况,这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证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额尔很巴雅尔说:“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受益很多。”

  额尔很巴雅尔中小学时是蒙古语授课,上大学后,由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有限,写起来内涵较深的文章有些困难。他开始努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到博士毕业后,终于能流畅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撰写论文了。近年来,他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撰写的文章在《民族文学研究》《红楼梦学刊》上发表。“这样的话,我的研究就能够引起全国文学界尤其是红学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些专家还在文章中引用我论文的内容和观点。这有助于拓宽我的视野,更主要的是便于与全国同行专家交流。”额尔很巴雅尔说。

  在教学中,额尔很巴雅尔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选修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近段时间,额尔很巴雅尔正在组织相关科研人员抓紧建设“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该项目对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馆藏多种蒙古文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并数字化,将建成一个存储数字化蒙古文古籍文献最多、检索分析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国际一流的古籍文献数字化中心。“我们一定要把中华民族古籍瑰宝保护好、发掘好、整理好。”他说。

  2020年,内蒙古大学设立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四部委共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同年,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中心自成立以来,立足本土、守正创新,多维度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凝聚民族共识。额尔很巴雅尔说:“下一步,学校将设立开放课题,安排专项经费,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全面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课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服务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等方面,我们将不断贡献地方大学的力量。”(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


[责任编辑: 张莉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