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民族团结工作要做好“四个必须”——访内蒙古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特格希
内蒙古新闻网 21-05-21 08:1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自成立以来,承担着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如何做好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特格希。

  “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和育人使命,”特格希说,民族地区高校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做好“四个必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深入、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紧扣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讲清讲深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及相关理论知识,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科学内涵。推动课程思政,打通学科壁垒,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群,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阐释。必须深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学子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师生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特格希说:“文化是灵魂和根脉,只有各民族群众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汇到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中,真正从心底认同、热爱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扎根心灵深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

  特格希认为,文化认同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文化认同中所蕴含的核心理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文化在不断吸纳融合、兼容并蓄的过程中集大成于中华文化,深深融进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强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用文化凝聚共识、用文化共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格希出生在兴安盟科右中旗白音忙哈苏木,小学到高中,大多接受的是民族语言授课,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渠道和机会很少。1982年,他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系,一些专业课和选修课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毕业论文也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完成的。通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和学习,他在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就业、融入社会等方面受益颇多。毕业留校后,特格希还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生教授了电工学。直到那时,他也是边学边教,通过多种渠道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教学能力。“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坚定不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特格希说。

  “民族团结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特格希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坚持从教育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扎实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


[责任编辑: 吴焕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