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让工农社区越来越美丽
内蒙古新闻网  21-06-11 10:48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3·15诚信让消费更放心”主题宣传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大力倡导“人人都是文明使者、人人都是志愿服务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理念的当下,开鲁街道工农社区里,志愿者像满天的星斗遍布辖区的各个角落,传播文明,传递爱心,弘扬正能量,做到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志愿者的身影……

  开鲁街道工农社区成立于2004年6月,辖区面积4.1平方公里,由13个住宅小区、4家企业、14个共建单位、460户个体工商户组成。这个现有9989名居民的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了1698人,志愿者人数占社区常住人口比例达到了17%,每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次数400次,党员便民服务日、敬老助老服务、卫生清理等项目贯穿常年,成了远近闻名的“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高楼隆起并非一日之功,“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建设也要从2014年说起。当时,工农社区已经从成立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中,社区党支部发现,辖区无物业小区多、老弱病残困难群众多、外来人口多……服务难题亟待解决。

  2014年,为进一步满足居民日趋增长的服务需求,工农社区因势利导,将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300余名党员志愿者按照“红、橙、黄、绿、蓝”5种颜色分别组编成“关爱、平安、宣传、创建、便民”5支志愿服务队。“五色”志愿服务理念应运而生,五日志愿行推出,当年,“暖心”党建服务社区居民9000余人,受到了居民一致好评。

  党建引领,社会参与,激发志愿服务源动力。社区党委搭建了“党委统筹领导,联合党支部联系社会组织落实协调,5支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的组织框架,同时吸纳辖区内的直管党员、在职党员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及热心社区公益的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每支志愿服务队队长由党员担任。

  党员志愿便民服务内容包括理发、测量血压、小家电修理、修鞋擦鞋、自行车修理、磨菜刀等,项目的开展吸引了很多部门单位和爱心人士的热心参与。项目自启动至今已开展50次,受益居民累计达2000余人次,被通辽市委宣传部授予“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

  五色服务队中,党员做先锋,服务我先行,红色是关爱志愿服务队;党员做标兵,平安你我他,橙色是平安志愿服务队;党员做引领,政策进万家,金色是宣传志愿服务队;党员做表率,创建文明城,绿色是创建志愿服务队;还有党员做标兵,便民服务暖人心的蓝色便民志愿服务队……5支志愿服务队,每支队伍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活动日,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红色周五党日活动”通过组织党员志愿者参与理论学习、扶贫助弱活动、创卫活动、园区企业等方式,让党员志愿者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活动中增强党性,进一步强化了党员政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党员志愿便民服务日”项目的开展使社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居民切实体会到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带来的便利;“爱心助力高考”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一系列“品牌”活动更是成为社区党建工作新载体。

  2017年开始,社区在志愿者中正式推行“时间银行卡”积分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且效果显著。随着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积分制度的出台,社区志愿服务已从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广大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工农社区“五色”志愿服务队在协助上级党委、政府关注的困难群众、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在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如卫生整治、法制宣传、教育科普、文体活动、治安联防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反应社情民意和社区居民合理诉求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此外,通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使居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提升”,有效促进公民素质提高,密切了人际关系,改善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

  为了能够使志愿服务工作向着持久、规范的方向发展,社区还制定了“四有”管理机制。即有组织、有制度、有身份、有标识。截至2020年末,工农社区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达1698人,其中包括普通居民、“五老”和部分在职人员。社区为5支志愿服务队制定了五色志愿服务队队旗、服装和胸牌,五色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了工农社区的“金名片”,工农社区也以其出色的志愿服务引领工作谱写出了志愿服务引领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新篇章!(文图/记者 李肖峰)


[责任编辑: 孙静华]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