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内蒙古新闻网 21-07-22 10:5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不时在耳畔回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总书记铿锵话语给人激情和力量。事实证明,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中国青年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增强志气,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以及为之立下的誓言和决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命,因而志向远大、意志坚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所向披靡、一往无前,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志气歌,越是在困难落后的条件下,越是能显示志气的力量,面对研制舰载战斗机的困难,罗阳充满激情地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我们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正是这种敢于超越的志气,使我们一次次见证了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奇迹。青春的航向要靠理想掌舵。一个人有无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便深切关注民族命运,树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志向,习近平曾深情回忆: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正是强烈的理想信念,让一代代共产党人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年轻人唯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瞄定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才能承担起建设者、接班人的使命,啃下改革硬骨头、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从容应对惊涛骇浪,无不需要广大青年勇于担当,始终葆有无惧挑战迎难而上的精气神。

  增强骨气,就是筑牢刚强不屈的人格。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有骨气之人。每当民族陷入危难之际,总有许多先进分子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年轻人定能不使命,不负重托,夏明翰在就义前写下绝笔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铁人王进喜为了把贫油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立下“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有了骨气,就有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雨的勇气,就有了看淡名利、拒绝诱惑的定力,始终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在和平环境中,青年人的骨气主要表现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淡名利、重气节的精神追求,不畏难、敢攻坚的斗争精神。增强新时代青年的骨气,就要永葆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不信邪也不怕邪,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不受诱惑,在风险、困难、挫折面前不当软骨头,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钢铁般的意志。

  增强底气,就要树立必胜信心。这份底气从何而来?来自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来自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建立起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绝对贫困。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们党的领导的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彰显。经此考验,中国人的信心信念更加坚定,自信自豪更有底气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要看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发展前进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年轻人要增强自信、树立必胜信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阔步前行中涌现出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在通往大的征途上,年轻人以自己的担当奉献拼搏、付出证明了自己、面向未来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今天,中国已经踏上新的征程,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都前所未有。我们尤须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信心和信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民必将凝聚磅礴之力,同心实现中国梦。(郭树升)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