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李廷财脸泛红光,望向窗外驴圈的眼睛含着笑意。那里,一头小毛驴正在撒欢。“这头小乌头驴儿是上个月刚出生的,再喂4个多月就能出栏了,按现在的市场价,至少能卖五六千元。乌头驴易饲养、不易患病、生长发育快、适应力强,母驴平均1年能产1头驴驹……”说起这些,老李头头是道。
李廷财家住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姜家湾村,妻子多年疾病缠身,2014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二人享受了国家大病救助、危房改造、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扶持。2016年他家已稳定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2017年,老李得了2头项目母驴。养驴4年来,老李每年能收获1到2头驴驹。“今年的肉驴价格和去年相比又上涨了4到6元,俺的日子越过越有底气!”李廷财乐开了花。
姜家湾村有325户637人,家家户户都养驴,是名副其实的肉驴养殖专业村。“俺们村的村民除了养驴外,还养羊、养牛、种地,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村党支部书记张晓丽告诉记者。
隆昌村的史大勇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在他的肉驴养殖基地内,260多头体态丰腴的驴儿或晒着太阳或吃着草料,不时发出“昂嗯昂嗯”的叫声。站在棚圈外,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大驴和驴苗育肥半年左右卖掉,除去饲草料等养殖成本,每头驴能净赚1000元到3000元左右。我家肉驴年出栏1000头,每年纯收入百八十万元吧。”
养驴20多年,史大勇的家从过去3间不足50平方米的小土房,变成了8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从1辆三轮车,变成了2辆越野车;从30平方米的简易驴舍,变成了基础设施完善、占地10多亩的连排彩钢棚圈;从原来的负债5万元,到现在的银行卡数字节节攀升……
史大勇的成功,示范带动了全村人以及周边许多村的村民搞起了肉驴养殖。随着肉驴交易量的逐年扩张,建设1所大型交易市场已迫在眉睫。2010年,投资160万元、占地50余亩的旺龙活畜交易市场在隆昌镇双胜村建成,市场内肉驴交易圈、草料库、餐饮、住宿等设施一应俱全。该交易市场每个月共有12个交易日,辐射吉林、山东、北京、河北、河南、江西等10多个省市,肉驴年交易量达12万头。
记者来到交易市场时,正看到一名皮肤黝黑、个头中等、身材微胖的农村妇女在和肉驴贩子热火朝天地谈价钱,她洪亮的嗓门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她叫刘硕颖,是专业肉驴经纪人,每个交易日,经她手的肉驴交易量多达50余头。她和丈夫做肉驴经纪人已有5个年头,家庭年收入五六十万元。随着网络科技在农村的迅速发展,刘硕颖也成了“网络肉驴经纪人”,她在网络上直播卖肉驴,为肉驴交易打开了另一扇窗。
截至目前,隆昌镇已有4个肉驴养殖专业村、5个重点肉驴养殖场、11个肉驴改良点,全镇肉驴存栏达1.8万头,肉驴经纪人有140余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薛来 通讯员 盛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