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核心提示】

  ●红色文化凝结了我们党百余年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奋斗历程,凝结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理想和信念,对于巩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文化传播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力量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见证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凝结着我们党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和生动载体。

  红色文化对于巩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绵延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深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历程与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特质和理想追求。

  红色文化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历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之中,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为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信任与团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推进、青藏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激发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红色文化凝结了我们党百余年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奋斗历程,凝结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理想和信念,对于巩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红色文化彰显着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特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孕育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的红色文化,彰显着辛勤劳作、开天辟地、勇于创新的伟大创造精神,体现了排除万难、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展现着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团结精神,呈现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不放弃的伟大梦想精神,能够引发各族人民强烈的情感共鸣,坚定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有助于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根基。

  红色文化凝聚着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红色文化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始于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凝结着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引领前进方向,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浴血奋战,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发展于建设年代的红色文化,凝结于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筚路蓝缕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共同理想汇聚奋进力量,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淬炼于改革时期的红色文化,凝结着各族人民敢想敢干、善作善成,致力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引领各族人民踔厉奋发、继往开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

  内蒙古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革命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蕴藏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纪念场馆、革命遗址遗迹及文化遗存等都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宝贵素材。以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绥蒙革命纪念园、中共绥远工委旧址、中共包头工委旧址、乌兰夫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遗址展馆,清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播撒革命火种的历史轨迹。要通过现存的红色遗址、红色展馆等资源,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历史,让各族人民明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信仰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中华民族以爱家爱国为主要特征的家国情怀,强调“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家国情怀充分体现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价值理念。为建设包钢,白云鄂博的群众让出敖包圣山,为发展航天事业,额济纳旗的牧民三迁家园等历史佳话,充分展现了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可贵品质。要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让家国情怀根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进一步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如,抗联英雄园见证着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等各族群众在结盟抗日、共同斗争中建立的深厚友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佳话,是各族同胞手足相亲的生动展现。我们要运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文化传播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一是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源整合与统筹管理。按照不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和统筹规划,摸清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家底清单”。二是要分阶段、有次序地把能够体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先整合起来,打造具象化的活动形式,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可见。三是要创新保护传承方式,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歌舞、话剧、小说等文艺创作,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感”可悟。

  提升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学校是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主要场域。要根据教育、教学与学生认知规律,将红色文化循序渐进地融入学校思政课中。要通过“故事寓意道理”和“道理渗透故事”的方式,清晰明了地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道理讲给学生,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运用好全区各类爱国主义基地、纪念馆、红色遗址、革命人士故居等红色资源,创新性开展红色实践教学,使学生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共情于英雄人物的崇高追求、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传播。一是要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注重采用短视频、动画、云直播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二是要突出红色文化传播的体验感和互动性。通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传播内容、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故事叙述和个性化的互动体验,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三是在传播过程中要抓准抓好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国庆节、烈士纪念日、自治区成立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面向不同群体,策划和举办红色文化主题交流活动,让红色文化充分融入群众生活。

  (作者:刘媛 系内蒙古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政治民族学专业博士生)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