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核心提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改革的各个阶段、整个过程,都必须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

  ●人民群众是改革事业的实践主体,是改革进程中的行动核心,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汇聚起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建设和改革都聚焦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聚焦“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改革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由之路,而要检验我们改革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改革发展成果是否由人民共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项重大原则之一,深刻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究竟为了谁”“全面深化改革根本依靠谁”“全面深化改革到底改什么”“全面深化改革效果怎么看”等重大问题。在“四问”中剖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对于进一步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究竟为了谁

  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其发展成果也一定要为了人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一切脱离人民的改革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改革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人民性的改革举措,核心宗旨始终是为人民谋利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后,为了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奔向全面小康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提供了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动力。只有坚持改革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这项伟大事业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的各个阶段、整个过程,都必须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应然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根本依靠谁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列宁曾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也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改革事业的实践主体,是改革进程中的行动核心,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凝聚共识,汇聚起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任何改革观都有一个动力维度,都有一个“依靠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深知人民是现实社会的直接参与者、基层实践的亲历者,对现实的洞察最为精准。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观鲜明指出,改革要依靠人民。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就不会有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就不会有实行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行银行商业化运营等创造性壮举。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既注重顶层设计,又坚持广集民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为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紧紧依靠人民的聪明才智,把14亿多中国人民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之力。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汲取人民智慧和力量,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多倾听基层声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找到破题的思路。同时,要关注和总结人民的创造,将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探索上升为可推广的政策举措,使人民群众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改革的主角。

  全面深化改革到底改什么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了。通过改革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准确把握并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不仅关乎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完善上层建筑,更是适应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生产关系优化、满足人民需要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之举。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建设和改革都聚焦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聚焦“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克服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对我国历史上每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改革,都在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中顺应民心、赢得人民支持。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当前,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国共产党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注重解决人民群众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美好生活需要新变化这一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协同解决和完成其他方面的矛盾和任务。具体来讲,要统筹推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强烈的方向上持续用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使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更有针对性。

  全面深化改革效果怎么看

  人民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改革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由之路,而要检验我们改革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改革发展成果是否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后,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1.8%上升至18%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均显著提升。中国的改革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也注重“分好蛋糕”。在新发展理念中,“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既体现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本色、亮色、特色。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在不同阶段改革的内容和重点有所变化,但“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要义始终如一、不曾动摇。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实际成效。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扎实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改革举措得到实践的检验和群众的评判,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真正做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尔金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