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核心提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赢得未来国际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

  人类社会发展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生产力跃升或迭代密切相关。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传统产业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加强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攻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为突破口,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加快构建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二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要密切分工、凝聚合力,加快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领军企业要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建设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各地区要根据实际布局科技创新,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三是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和青年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健全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政策体系,全力打造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从关键环节着手、在重点部位发力。一是要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节能减碳、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挥应用场景丰富优势,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任务,推动5G、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要有序布局未来产业。以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为重点,打造标志性产品,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模式,打造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五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提升数字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此外,要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用创新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有效扩大新型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从需求侧看,要有效扩大新型需求,牵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跃升,让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在内需动力基础上。一是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以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立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强化重点商品和服务领域监管,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二是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加快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更好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三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不断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四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城乡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培育发展新动能、开辟发展新空间。

  推动发展方式创新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要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统筹推进农业、生态、城镇、园区等各类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二是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三是要完善绿色低碳经济政策。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优化价格政策,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碳排放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开展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四是要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树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广泛动员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中国;中部地区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东北地区要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西部地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地区发展新优势。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必然要求以打通堵点卡点为导向,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变革。一是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二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集聚。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加快形成未来整体优势;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以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四是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工作机制;优化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急需人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持续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质生产力是赢得未来国际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要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升级货物贸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以数字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三是打造“投资中国”品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增加鼓励类外资产业目录,加大研发中心、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领域引资支持力度,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同时,要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四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提供示范。五是坚决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多部门沟通协作,健全完善应对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切实增强在应对“长臂管辖”、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领域的安全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作者:张学刚 单位: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