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梅 妙手打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内蒙古新闻网 21-07-20 11:49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工作中的刘龙梅

  学生制作的景泰蓝技艺作品

  景泰蓝技艺制作的工艺品

  □文/图记者娜默热

  在土右旗有这样一位女子,敕勒川苍劲的北风让她的性格坚毅执着,江南秀水的柔美浸润出她细腻精湛的制作技艺,80后的她于近年获得了内蒙古职场新锐女性、包头市五一女职工标兵、土右旗创业致富女带头人等多项殊荣。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人、创业带头人、企业负责人,刘龙梅用双手打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奋斗谱写了巾帼创业的最美青春。

  指尖花开巧女秀慧

  生于农民之家的刘龙梅,打小却与工艺美术有着不解之缘。据刘龙梅回忆,自己记事起就爱跟着画匠四爷爷对村里的寺庙等文物建筑进行修复。

  “那时候什么也不懂,跟上老人拎个画笔、颜料桶,就觉得很好玩。”刘龙梅回忆,可能就是那时起,自己对美术和色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龙梅的巧手技艺起步于对苏绣等技艺的系统学习。外出学习深造的刘龙梅,在课余打工的一次活动上,被苏绣作品的秀丽繁复、巧夺天工所吸引,她冒着胆子向在活动现场素未谋面的苏绣师父自我推荐,凭着年少的冲劲和对苏绣技艺学习的痴迷,刘龙梅自此便一心“不务正业”起来,精心研习各项传统工艺品制作技艺。

  赴苏州学习苏绣技艺成熟后,刘龙梅放弃了在当地直接就业的机会,决定回乡发展,但她知道,仅凭一种传统制作技术在家乡很难打开销路。

  为了能让自己掌握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技艺更加丰富,刘龙梅先后赴景德镇学习珐琅彩制作,进京学习掐丝珐琅技术,到青海学习唐卡技艺。然而,多项技艺傍身的刘龙梅想在家乡发展这些具有独特属地特性的技术还是很难,瓷器烧制“水土不服”,铜胎制法实用程度低,制作工期长,成本高。一腔热血创业的刘龙梅被现实狠狠打击到了……

  南北融合打破传统

  “墨守成规不是办法,只有不断将南与北的工艺制作特点进行融合创新才能生存。”刘龙梅说。

  她不断琢磨,能不能把自己学到的这几项传统工艺品技艺进行融合,唐卡构图丰富精确,掐丝珐琅立体生动,珐琅彩釉料艳丽饱满,这几项技术一经融合,作品呈现必定更完美。

  技术融合构思好了,用哪种介质呈现又成了刘龙梅琢磨的难点。

  所谓葫芦者,福禄也。寓意吉祥的葫芦,是大众熟悉的工艺品。经过反复对比,刘龙梅盯准了葫芦,她要把景泰蓝工艺运用到葫芦上。

  不同于瓷器和金属工艺品经烧制而成,葫芦的植物属性注定了每一步的工艺都得改变。为挑选好葫芦,刘龙梅走遍国内工艺葫芦生产的主要省份,为让作品色彩完美呈现,她只选用天然的釉料。光是掐丝用的胶水,刘龙梅就到深圳的工厂把产品试了个遍,最后她干脆抱着葫芦到厂子里开始试做,把胶内的化学成分一项一项摘出去,只保留凝固力强、无刺激成分的天然材料。

  改进工艺、市场调研、创意设计,刘龙梅用7年的时间坚持着景泰蓝新工艺制作研究的这个决定。经过不懈努力,刘龙梅工作坊制作生产的景泰蓝葫芦工艺品清新俊逸、精巧别致。今年,工作坊更是订单不断,产品销量供不应求。

  苦心经营的刘龙梅说:“我已经忘记自己是怎么在最困难的阶段坚持下来的,只记得别人在吃饭,我在研究,别人睡觉了,我还未停下。”釉料的浸染和长期使用金属器械让刚30岁出头的刘龙梅的手变形、发黑,而她始终保持着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和对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恒心。

  巾帼创业带动就业

  2016年,全国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改革创新推进会在土右旗举办。与会有关负责人在刘龙梅的工作室进行调研期间,给予刘龙梅切实的帮扶,也让她对自己的景泰蓝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灵感。

  刘龙梅想,自己掌握了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只顾自己打拼发展的想法太狭隘,要想事业长久发展,就得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致富。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身边的妇女姐妹们。刘龙梅说:“我是农村成长起来的,以前农村的妇女除了务农、操持家务和照顾亲人,几乎没有要发展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的想法。”

  为此,刘龙梅做了份调查问卷,经过调查发现,身边陪读妇女的数量多,且她们有很强的工作意愿。就这样,在各级妇联的带动支持下,刘龙梅给妇女姐妹们做起了培训,基础学习从掐丝开始,美术功底好的就教她们绘图,手艺灵巧的就上釉料。技术成熟的学员还可以把工艺品带回家做,计件付工费还不耽误照顾家庭。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一个人加一个人,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团队,我们的事业才能走得更远。”刘龙梅说。

  2017年,市妇联以刘龙梅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在市区两级妇联的带动支持下,像刘龙梅一样有着精巧技艺的妇女手工业不断发展,工作室先后获得土右旗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巾帼创业创新基地等荣誉。几年来,她组织参与手工业培训超千人,带动了土右旗600余名妇女就业创收。

  “非遗”文化匠心传承

  刘龙梅凭借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形式呈现,销路打开了,知名度高了,合作的企业多了,带动身边妇女就业创收的数字也在逐年增长。刘龙梅并没有止步于此,她让有教育背景、有技术水准、有表达能力的妇女姐妹走上了讲台,从家庭妇女的身份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

  “待业妈妈”卢丽琴,自2018年通过土右旗就业局搭建的平台免费跟刘龙梅学习景泰蓝技艺以来,从基础掐丝工种学起,心思缜密、手艺灵巧的她逐步精进技艺,去年起,卢丽琴作为教师登上讲台,第一次给孩子们教授起了景泰蓝课程。

  “接触学习景泰蓝技艺以来,能为家庭增收,有了属于自己的小事业,当上老师后更有了成就感,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了,这都源于跟刘龙梅老师的学习。”卢丽琴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自2016年起,刘龙梅和土右旗的幼儿园、中小学合作,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技艺、景泰蓝技艺知识培训,极具艺术美感和深厚历史积淀的非遗课迅速成了在校少年儿童最喜欢的选修课程。

  其中,土右旗东胜街小学每周二开设的景泰蓝制作技艺课程总是座无虚席。同学们每节课都可以独立完成一幅景泰蓝制作技艺作品,画板、金属丝、釉料、镊子等材料备齐,掐丝、粘贴、上釉,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灵巧小手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

  此外,刘龙梅还和大中专院校合作,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开设景泰蓝工艺体验课程。刘龙梅告诉记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校园中,让学生能够在教育阶段就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学习制作技艺,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弘扬传统文化,让他们有了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夏日,来到刘龙梅位于土右旗的“景泰蓝”创意手工坊。工作室外,夏风清,阴山绿,工作室内,更是色彩斑斓如盛夏般繁盛的工作景象。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葫芦手工艺品整齐陈列,一批批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掐丝培训课程。

  说起今后的打算,刘龙梅表示,自己将坚持把“小事业”变成“全产业”,探索在本地把景泰蓝制作工艺涉及到的种植技术、技艺培训、文创产品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步骤做到最好,用双手打造出更加幸福的生活。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