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带着艺术的翅膀畅然飞翔
内蒙古新闻网 21-08-04 15:21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主办了“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文创产品、书法、绘画、摄影展”。经过展览艺术委员会专家评审,我市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创作的10件作品从全区12个盟市的53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展览。

  摄影作品《我的心悦》《粒粒皆辛苦》,绘画作品《牡丹无言花自红》《轮椅女孩》《梅报春》《秋硕》,麦秆画作品《中国龙》《竹报平安》《滚滚长江东逝水》,书法作品《逢盛世足向前创未来志更坚》,不仅彰显了残疾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无限追求,更跃动着乐观向上、自强拼搏的勇气。

  艺术为他们插上了翅膀,他们用残缺的身体带着这双翅膀畅快飞翔。

  □记者郭燕实习生刘倩

  镜头记录真善美我的心悦

  《我的心悦》和《粒粒皆辛苦》,是我市72岁的残疾人程金儒老人的两幅摄影作品。

  《我的心悦》画面中,市残联党组成员边建欣坐在轮椅上,由工作人员推着在无障碍通道上穿行,虽然两个人都戴着口罩,但微笑交流的神情从镜头中流露而出。旁边有一个醒目的牌子,上面标注着残疾人图标、求助电话和无障碍通道的字样。

  程金儒告诉记者,这是在去年年底市残联组织的全市无障碍设施体验活动中拍摄的。“当时我们到了包头市博物馆,试着拨打了求助电话,工作人员很快便出来了,推着她体验了那里的无障碍通道。这个瞬间打动了我,让我也体会到了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1999年,程金儒的髋关节发生了病变,逐渐成了一个肢体二级残疾人,前年他又做了肺癌手术。但在残联的采访现场,记者经常能看到他举着相机为了找一个好角度一瘸一拐上蹿下跳的身影,能听到他从远处传来的让闲杂人员躲开镜头的洪亮吆喝声。

  之所以有这样的热情,老人说,是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更是希望发挥自己所能所长为他热爱的国家多做一些事情。

  老人因为生病残疾后,得到了很多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把这些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

  离开工作岗位退养后,老人加入了包头义工,成为了这个公益组织中年龄最大的一员。他认真记录着包头

  义工的每一次活动和

  每一个善举,每次拍摄回来在电脑上整理照片、编写文字稿件,然后发到论坛中供义工伙伴和网友们分享,鼓舞更多人参与进来。

  作为残疾人,残联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为全市残疾人服务的精神,也打动了他。每次残联有宣传活动,只要一个电话老人便骑着他的摩托车奔赴而来。

  “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也让我在有生之年的经历中多了许多色彩。”身体的病痛,在这个乐观豁达的老人面前退避三舍,“现在我的硬盘里已经存了多年来拍摄的500G的照片,很多作品在中国公益在线、头条、搜狐网、百度网等多家网站刊登。”包头的真善美被老人尽收镜头之下,并绽放在世人眼前。

  辛苦并快乐着,这位古稀老人用付出收获着幸福,用幸福感染着别人。“能为社会做点事,我的心悦!”程金儒说,这正是他在作品中最想表达的。

  小小麦秆画打开通向美好生活的路径

  《中国龙》《竹报平安》《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幅麦秆画作品是固阳县残疾人成峰鹏创作的。成峰鹏是一名残疾人,也是固阳县承峰麦秆画加工厂法人、固阳县残疾人互助协会法人和固阳县硕丰裕粮油加工厂股东,还是包头市残联授予的创业明星。

  栩栩如生的中国龙,节节向上的平安竹,刚劲有力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幅精致的麦秆画,色泽自然灵活,质感韧滑,构图和谐,它们都出自无师自通的成峰鹏之“手”。

  可谁能想到,成峰鹏的这双“手”只有两根大拇指。

  多年前的一次意外,成峰鹏失去了双脚,双手也仅剩两根拇指。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他,不仅没有沉沦,还向命运发起了挑战。

  成峰鹏从小就爱好美术。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帮着侄子一起完成了学校布置的麦秆画手工作业,从此激发了他对这一民间艺术的热情。

  割、漂、刮、碾、烫、熏……精细而繁琐的工序对于双手健全的人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谁都无法想象成峰鹏经过了多少次的尝试和失败。2003年,他终于成功做出第一副麦秆画作品——一个“喜”字。

  2005年,成峰鹏成立了麦秆画小作坊。2006年5月,他拿到了浙江客商的700份订单,用“双手”刻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从选料、划开、去角质层……到刻图、修图、装裱,11道工序完成一幅作品,每一幅成峰鹏都会倾注最大的热情。他还不断创新,利用剪纸工艺,在粘连好的麦秆皮上面雕刻各类图形,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精致并且别具一格。

  2010年,在中国残联华夏文化集团主办的“特殊民间艺术展”中,他创作的《二龙戏珠》被收藏。同年,他创作的《松鹤延年》被上海世博生命阳光馆收藏。2015年,他的作品参加了中蒙国际交流展、包头市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2017年,参加首届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2018年,参加全区技能展出。2019年,麦秆画入选包头市中小学社会教育实践基地课程。

  经过几年发展,小作坊如今已经变成了固阳县承峰麦秆画加工厂。工厂吸纳了6位残疾人就业,为他们打开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路径。

  “工厂每年能生产四五百幅作品。像这幅《中国龙》售价在500元左右。”凭着对生活和艺术无限的热爱,成峰鹏不仅开拓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还教授学员100多人,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走出阴霾,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她是自己心中阳光美丽的轮椅女孩

  《轮椅女孩》中,坐在轮椅上的女孩青春靓丽,最吸引人的是她的笑容,幸福的气息弥漫在整张画中。

  它的作者李芳,患有先天性软骨佝偻症,身高只有118厘米。直至如今,40岁的她还常年需要补钙来维持,否则就会浑身没有力气,全身骨骼酸痛。

  没有欢跃的童年,没有正常的人生,很难想象,和病魔一起生长的她如何能画出这样的笑容。

  “我虽然没有画里的姑娘那么漂亮,但这就是我自己内心的状态——积极、阳光。”李芳说,残疾人其实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阴郁、自卑,他们不需要被人“同情”,而是需要被大家“看见”。

  女孩的身边,粉色格桑花轻盈美丽,她仰望着淡蓝色的天空,轻松惬意。此情此景,让画外的人都感觉十分“治愈”。

  李芳说,很少有人以残疾人为创作题材,她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让人们看到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帮助之下,残疾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想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走出狭小的空间,展现自我,活出精彩。

  而为了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李芳从小就不屈不挠地画着。小时候,一个本、一支铅笔,周六日、寒暑假,书上的插图、家里的挂历、电视上的动画人物……随时随地走哪儿画哪儿。成家后,闲暇时间也都交给了画纸和画笔。

  李芳的作品,颜色都很亮丽,就如她自己内心一般。“我自己的身体虽然是这样,但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低保还有各项补贴让我能够有稳定的生活,所以,我也想让自己对这个社会有价值。”

  如今,李芳正在自学景泰蓝工艺的沙画,她希望用双手为自己创造如画的美好未来。“我不想原地踏步。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残疾人的才华,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来,有机会用双手为自己创造精彩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画中的格桑花随风摇曳,“美好时光”“幸福生活”是它的寓意,也是李芳的人生。

  画笔让“牡丹不语花自红”

  《牡丹不语花自红》,雍容华贵,但不媚俗、不妥协。不开花则已,一开则惊人。这是王淑英笔下的牡丹,也是她“要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的写照。

  “我创作这幅画的寓意是,作为一个残疾人,虽然身体不那么完美,可是内心要有奋斗目标。只要朝着目标不懈努力,人生就会像牡丹一样开得鲜艳美丽。”王淑英认真地介绍着她的画,“牡丹周围我还配了水仙,代表着春天。加了点竹子,是节节向上的意思。还有山,寓意坚韧不拔。”

  王淑英的画多次在包头参展并获得好评,而她是在45岁时才拿起的画笔。

  同样,王淑英也是一位不被生命眷顾的残疾人。她从小病魔缠身,好几次都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虽然我连路都走不稳,可我相信我的生命永远是顽强的。我虽然没有无忧的童年,也没有美好的青春,可是我没有感叹人生的苦与悲,而是深深地体会到人生因残缺而美丽,因残缺才会让人更加珍惜,残缺的美是一种希望。”

  45岁那年,王淑英因肢体残疾提前病退了。身体的病痛虽然越来越严重,可她的心却充满阳光。她拿起了从未拿过的毛笔,参加了都兰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国画花鸟写意。“国画是我的最爱,可是一直以来家里的钱都给我看病了,没有条件学。”

  都兰老年大学照顾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王淑英带着感恩的心来到这里,终于实现了自己从小就有的梦想。她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如饥似渴地画画,经常一幅画画到凌晨两三点。

  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她带着在老师辛苦指导和鼓励下完成的作品,参加了全国残疾人书画大赛,出乎意料地得了优秀奖。

  “当拿到荣誉证书时,我哭了。我能感受到我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虽是一个残疾人,可我享受着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和保障。”

  至今,王淑英仍在跟她的老师李平学习写意花鸟画。她非常感恩,感恩都兰老年大学能给她这样的残疾人免费上学的机会,也感恩启蒙老师李平没把她看作是一个残疾人,不辞辛苦地教授和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淑英的两条小腿萎缩得越来越严重。但51岁的她有画做伴,一如既往的积极乐观。她说:“虽然我的肢体是残疾的,可我能用眼看到美丽的世界,我能用耳聆听美妙的音乐,更能用画笔画出自己美丽的人生,我深信世界因我而美丽。”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