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党建

“医”心为民办实事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兴安盟卫生健康委员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筑牢民生底线、办好民生实事,在为民解忧办实事中彰显主题教育成效,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梳理惠民政策加大宣传力度

  “感谢医护人员耐心地给我讲解宫颈癌尽早筛查及治疗的利弊,如果不是她们反复劝说,我也不会主动去医院进行‘两癌’筛查,就发现不了病变。”科右前旗察尔森镇村民李英(化名)感激地说。

  2023年5月,李英在城镇低保和农村牧区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中发现,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在科右前旗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她做了进一步检查,确诊为高级别鳞状上皮瘤变,也就是癌前病变。经过手术治疗,李英康复出院,后续复查情况良好。

  卫生健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惠民政策知晓率、覆盖率,使群众享受到惠民利民红利,兴安盟卫健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对医疗卫生惠民政策开展了立体式全方位宣传。各窗口单位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将卫生部门和医保部门的惠民政策内容与主题教育、诊疗信息等同步滚动播放;制作惠民政策宣传手册,摆放在门诊导诊台附近等醒目位置;在帮扶嘎查村、包联社区、健康知识和义诊“五进”等活动现场发放纸质宣传册,现场讲解政策信息;在医院各科室面向患者现场发放宣传折页等。将党的惠民政策送到百姓身边,让群众真正了解惠在何处、惠从何来。

  发挥行业优势提供惠民利民服务

  盟直医疗机构作为卫生系统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抓手,在兴安盟卫健委党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服务,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主题教育的成果成效。

  趁着周末休息,突泉县居民戴金华来到兴安盟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门诊就医,“这个多学科门诊真好,有好几个专家大夫给看病,太方便了。”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兴安盟人民医院进一步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双休日多学科联合门诊,为患者打造“不打烊”的一站式诊疗平台。

  目前,兴安盟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门诊共设置腹痛、头痛头晕、胸痛、腰颈部和四肢疼痛四类学科,针对患者的病情,不同科室多位专家同时会诊,为患者量身打造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只需一次挂号,就可得到专家团队的群策治疗方案,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更提升了群众的就医体验。

  最近正处于支原体肺炎、流感等多种呼吸道疾病流行期,“中招”来院的患者激增。为方便患者就医,2023年12月13日以来,兴安盟蒙医院儿科门诊为全盟儿童提供24小时延时就医服务,解决了患儿因上学无法及时就诊的问题。

  为满足患者多样化就医需求,兴安盟蒙医院还积极探索开展了无假日医院、门诊一站式服务、慢病服务增设夜间门诊、开设名蒙医便民门诊等,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儿上,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聚焦突出问题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李大爷,今天还有咳痰、流鼻涕这些症状吗?”近日,突泉县六户镇三家子村家庭医生刘立军忙完了手头工作,便来到村民李振波家中。

  李振波和老伴儿孙淑英都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李振波最近又有些感冒。基于这些情况,他成为刘立军的重点关照对象。这种在家里的问诊,让李振波老两口倍感温暖。自从和村卫生室签约了家庭医生,老两口不再为“看病难”犯愁,不管是大病小病,第一时间找家庭医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像李振波一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健康的医疗服务。目前,全盟有家庭医生1580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31支,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4%,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6.2%。

  近年来,兴安盟卫健委立足实际,以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确定医疗体制改革深化工程、家庭医生签约、兴安盟互联网医院建设、乡镇苏木生活饮用水卫生检测、过敏性鼻炎综合防治、生育关怀公益金、低保家庭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京蒙帮扶等10项民生实事,定期调度进展、推进落实,确保民生举措见行见效。目前,除基层中(蒙)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跨度较大还在进行外,其他9项民生实事均已完成。

  “兴安盟卫健委将进一步深化全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县域‘医共体’体制机制,构建整合型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同时,扩大与北京、长春等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全面提升盟旗两级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医防融合,普及健康生活,以预防为重点,中蒙西医并重,全力以赴为兴安盟百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优质健康服务。”兴安盟卫健委主任周涛说。(兴安盟融媒体记者 张昕阳)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