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蒙古新闻-国内-国际-文化-财经-教育-旅游-美食-医药-汽车-楼市-娱乐-体育-道德法制-草原社区-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内蒙古新闻>时政新闻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内蒙古公安机关将清理现行户籍制度

  18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治安总队总队长闫广林介绍,为了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将指导各盟市公安机关全面清理现行户籍制度,确保各地户口迁移政策既符合国家、自治区政策要求,又符合当地实际;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盟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跟踪评估、督促指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全区户籍制度改革顺利推行;做好户籍制度改的的基础工作。一是扎实开展户口登记管理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彻底解决户口信息“重、错、假”问题,重点是清理重复户口,实现户口和公民身份号码的准确性、唯一性和权威性。二是推进户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提高户籍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快人口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为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提供支撑,为科学管理人口、便民利民服务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9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重要举措。《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内蒙古户籍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阶段。(杨腾格尔)

新华网带你看内蒙古户籍制度改革亮点

A、落户

12盟市除呼市、包头市区外,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获悉,内蒙古将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城区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

  《意见》提出,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市区外,在全区其他城市、建制镇(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所辖行政区域内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是指在城镇范围内公民实际居住具有合法所有权的房屋或者在当地房管部门办理租赁登记备案的房屋。对合法稳定住所不得设置住房面积、金额等限制性要求。对于租赁房屋落户,城市承载压力大的设区市,可以设置连续租赁时间条件,但不得超过2年。

呼、包租房者工作稳定且有社保,可申请落户

  《意见》提出,要合理确定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落户条件。

  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市区有合法稳定住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市区租赁合法稳定住所并合法稳定就业,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合法稳定就业范围、年限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的限定年限由市人民政府合理确定,但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限定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

大专以上毕业生在就业城镇落户,不受住所限制

  《意见》明确,落实优先解决存量的要求,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工作人员或者由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调入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就业地城市、建制镇申请登记常住户口,不受住所的限制。大专以上毕业生、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留学回国人员等在就(创)业地城市、建制镇申请登记常住户口,不受住所的限制。合理设立集体户口,方便符合落户条件但无法在实际居住地址登记户口的人员落户。

不符合法律或政策规定生育婴儿,可随父母落户

  《意见》明确,对不符合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生育婴儿,允许其随父亲或者母亲登记常住户口。我区公民长期外出户口被注销,经公安机关调查确认其未在其他地方落户的,应予恢复户口。户口迁移证件遗失的,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原证件内容予以补发,并注明补发情况。经公安机关调查确认的其他无户口人员,区别具体情况随其配偶、父母或者子女等登记户口。

B、登记

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统一称为居民户口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了解到,内蒙古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意见》提出,取消农(牧)业户口与非农(牧)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在人口统计上,取消农(牧)业、非农(牧)业户口统计,设立城镇居民、农村牧区居民统计,户籍在城区范围内的人口,统计为城镇居民,户籍在城区范围外的人口,统计为农村牧区居民。

到户口以外地区居住半年以上,要申领居住证

  《意见》提出,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区内其他旗县(市、区)居住半年以上的(离开户口所在地市辖区到本市其他市辖区居住的除外),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

  内蒙古将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区人口、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的自治区级人口基础信息库,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人口发展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C、权益

持居住证,享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基本公共服务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获悉,内蒙古将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意见》提出,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

完善产权制度,保障农牧业转移人口原有合法权益

  《意见》提出,不得以退出土地(耕地、草场、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作为农牧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不得以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土地集中整治、土地集中流转等名义强迫农牧民落户城镇。切实保障落户城镇农牧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相应权利。

  同时,《意见》明确,保障农牧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就业创业;为农牧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保障农牧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内蒙古还要逐步建立城乡统筹、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牧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牧区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逐步整合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实施全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鼓励进城农牧民积极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连续参保,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缩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差距,将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进城落户农牧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了解到,内蒙古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全区人口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努力实现400万左右农牧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基本形成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敬
希望的田野
排查线路
粉刷院墙
守护草原平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上都河国家湿地公园
村美家美日子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站工作人员|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