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一把枳芨扫帚的愿望
内蒙古新闻网  19-12-30 15:24  【打印本页】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王忠义夫妇在制作扫帚

 人皆有愿望,我也有愿望,尽管我是一把扫帚,一把枳芨扫帚。清扫尘埃垃圾,洁净生活环境,是我亘古不变的使命,但在今天,我除了清洁环境的使命外,还多了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为脱贫攻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生长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巴音布拉格村,这个村子的自然环境很特别,倘若是夏季,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满眼是色彩斑斓的世界——绿色的是草原,蓝色的是湖泊,黄色的是农田,红色的是砒砂岩,白色的是盐碱地,紫色的是马兰花。这样的美景用于旅游观光,或是作为影视拍摄的外景地,那是再好不过了,可是用于生产生活就不见得好了。红色的砒砂岩,终年寸草不生,白色的盐碱地,也是寸草难觅,唯一可以在盐碱地生长的植物便是芨芨草,当地人称枳芨,那就是我。在巴音布拉格有近4万亩的盐碱地,每年可产枳芨二三十万斤。我的产量虽高,可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事实上,巴音布拉格的村民多数时候依靠非常有限的农田和草场维持生计。本来,作为一株天然生长的野草,我是没有什么愿望的,但因为一个人,使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那是2017年,巴音布拉格村来了一位叫杨超君的扶贫干部,他是带着“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愿望来的。当我听说他放弃年薪二十万的收入来到这个贫困的村庄扶贫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当时觉得他的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恐怕难以实现。因为我知道,布拉格村的现实是严峻的:全村有627户1607人,年轻的都走了,留下的都是老弱孤幼。虽说村里有耕地,却难以发展种植业;虽说有草场,但沙化严重不宜发展养殖业。更要命的是,就算能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可谁来种谁来养?要知道村民都是些七老八十之人,即便他们有发家致富的愿望,但终究抵不住年老力衰无法进行种地养殖。这样的条件下,怎么脱贫致富?

  杨超君有自己的办法:选择劳动强度小、经济收益可观的肉鸽养殖为产业,从扶持贫困户发展家庭小型养殖入手,引导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整村脱贫的理想效果。不过在当时,他的这个脱贫计划并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可。为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打消村民的思想顾虑,他费了很大的周折,甚至用自己的钱建起了“布拉鸽”养鸽场,示范引领村民发展肉鸽养殖。他还将养鸽场的部分收入分配给贫困户作为生活补贴,并免费为贫困户赠送种鸽,助其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杨超君的扶贫事迹被改编成了微电影《放飞巴音布拉鸽》,在“学习强国”展播,这是后话。但他的做法,确实感动了全体村民,也感动了我,也是在那一刻,我有了自己的愿望,也像杨超君那样,为脱贫攻坚尽份责,为村民致富出把力。

  天遂我愿,这一年,巴音布拉格村芨芨草扫帚加工作坊正式建了起来,我从那一天起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员。这是一个扶贫项目,每天和我打交道的人都是贫困户。解金山,从小家庭贫穷,又患有眼疾,一直未能婚娶,至今单身一人,尽管人很勤快,但终归不会理家,生活过得捉襟见肘。如今年过六旬的他,生活愈发过得恓惶。今年村委会建立敬老院,将他收留进来,日常帮助敬老院清扫卫生,为养鸽场打打杂,更多的时候,与别人一起扎扫帚,于是和我交往比较密切。我的好多同伴就是在他的手里,由芨芨草变成扫帚。在布拉格村,解金山的条件还不是最差的,有一户人家的境况,谁见谁揪心。这是一个三口之家,丈夫王忠义,今年65岁,妻子李改花,今年63岁,儿子王世雄,今年41岁。王世雄在牙牙学语的时候,遭受了一场意外,智力受到严重伤害,从此生活基本上靠父母照料。即便这样,靠着勤劳,一家人生活还算过得稳当。十年前,李改花在建筑工地打工过程中,不幸遭遇意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虽然装了假肢,出行有三轮车代步,但生产生活还是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了撑起苦难的家,王忠义起早贪黑拼命干活,不幸罹患脑梗,治病花了一大笔钱,还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终身疾患,如今每天都靠药物来维持病情。好在这个家庭被纳入低保户,靠政策补贴可以维持生活。一辈子勤劳惯了的两口子坚持种一点地,冬闲的时候,便来制作扫帚。别人一天可以制作三百来把扫帚,他俩一天只能制作一百来把,制作一把扫帚的报酬是3块钱,这样的话,他们可以挣300来块钱。当然,这个收入须是在扫帚卖出去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每天看到他们辛辛苦苦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就盼望着早点走出巴音布拉格,早点走上工作岗位,让他们多一点收入,早一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的愿望很小,也很简单,但这个愿望是善良的,一如我从芨芨草变身枳芨扫帚一样,没有人来帮我,一切都是空谈。就像现在,我的善良的愿望,只有得到大家的支持,才能实现!(记者 何明亮 通讯员 雷文智 李心瑶)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