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玉泉区新闻网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热线:0471-5103964 投稿邮箱:yqqwxb@163.com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工作 政务动态 民生社区 旅游文化 招商引资 走进玉泉区
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玉泉区
微博
Qzone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玉泉区新闻网21-08-02 15:29打印本页来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提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其逻辑表现在出场逻辑、在场逻辑和未来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出场具有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内蕴着民族工作的“五个认同”,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工作的需要,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和人民群众主观选择的统一。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始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多集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或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意义作用地位,或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方法手段和路径,抑或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等,这些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形成了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态势。但是,目前的研究学理性仍需进一步深化,抽象性仍待增强,本文深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对民族工作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一、历史唯物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场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继承性,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民族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结合时代特点开拓创新。

(一)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及其存在才能得到呈现。换言之,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实现个人的自由必须在群体合作的基础之上,人的本质其实是具有团结合作基因的。马克思把社会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而我们所追求的是真正共同体。真正共同体并不是说个体和共同体已经脱离了关系,而是在这个阶段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个体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此条件下,人可以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统一的,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56个民族和中华民族之间是家庭成员和大家庭的关系,只有各个民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为各个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从而使56个民族形成“三个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

(二)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具有千年的历史渊源,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及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王夫之就以“天下公”对批判专制思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天下国家是广大民众的天下国家,君主不可以把土地据为私有,土地问题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展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图景。他在《大同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类社会生活的乌托邦图景:人类未来社会是物质丰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所提到的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等论述中也可以看出“大同”思想。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国自古以来“大同”思想所追求的社会是相通的,得以其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大同”的社会理想不断激发着我们党领导人民改进现状、追求理想的意愿、热忱和行动,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

(三)吸取国外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

理论是不能臆造出来的,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的。[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1. 苏联关于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的国家之一。列宁时期,其民族政策还是比较符合国家发展的,提出各民族平等的思想。而在斯大林时期没能够坚持民族平等的思想,而是强制推行俄语,走向同化主义。之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戈尔巴乔夫虽然认识到了民族政策的错误,但是没有认真分析其根源所在,没有对矛盾作出正确的分析。这些理论思想都违背了列宁所提出的关于民族政策的理论,直到苏联的解体。回顾其民族工作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思考。一方面,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不能忽视民族问题。其次,要正确看待民族矛盾,正视民族问题,妥善解决民族矛盾。最后,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抓住问题根源,正确分析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

2.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

美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年轻国家,由印第安人、白种人、黑种人及黄种人组成的一个移民国家。从美国的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民族政策是在不断修改中的,从“白人至上”到“大熔炉”政策再到现在的“一体”和“多元”政策。形式上宣称人人平等,而在内容上却是少数人的平等,其种族歧视还普遍存在,其弊端也在不断地浮出水面,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从中国的实际层面来看,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形势和问题较以往更为复杂和严峻,迫切需要有新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正是对民族工作实践的回应。习近平2014年5月28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2015年8月24日他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3] 2017年十九大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新修改的《党章》之中。从树立、培养到培育再到现在的铸牢,词语的不断改变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认识的增强,说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民族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我国民族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在不断发展着、成熟着,各个民族在不断地发扬着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民族精神,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二、辩证唯物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在场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现实,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回到了“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实现了个体与整体、部分与全部的有机统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获得的同属中华民族的体验,所秉持的“五个认同”的价值理念。其实这五个认同也是在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

1. 作为生命线的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多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各民族应该摒弃“狭隘的少数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构建一个和谐互助、平等和睦、团结一致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民族力量。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牢牢树立“三个离不开”的观念。

2. 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暗含着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针对社会上出现“要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声音,习近平明确指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可以休矣。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大杂居、小聚居”国情的,是符合各民族跨区域交流实际的,体现了区域因素和民族因素的统一,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各民族当家作主的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3.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赶上或接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才能解除事实上的不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经济没有搞上来,就会引起各族人民的心理失衡,影响民族关系。因此,要创造一切条件,因地制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4. 增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互学互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要坚持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基础上尊重民族个性,不能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取消民族特色,消弭民族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极强包容性和强大创造力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在更高层次上把56个民族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各民族之间要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包容文化的多样性,构建一个手足相亲、平等团结、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5. 要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和最根本保障。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重要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党是各民族团结一致的核心力量。党员干部要与各族群众共同奋进,积极深入基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之间做好表率作用,和乡亲们打成一片,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把民族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把经济搞上来,搞好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成果,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芒,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正是基于新时代各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物质基础的改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日益多元,社会思潮的多样必然带来各族人民意识的差异,随之就会产生新的民族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解决各族人民思想意识差异,统一56个民族的意志,着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该理论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代对待民族工作发展过程的一种阐明,是当前进行着的历史运动的表现。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5] 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不断发展着和完备着的,该理论的提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及我党民族工作的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升华。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论述,这些论述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表现。习近平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做好民族工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样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2. 用辩证思维看待“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费孝通曾提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历史、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单位的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自古而然……它既是多民族的多元发展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体发展,两者相辅相成。”[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没有一体就没有多元,离开了多元也就没有了一体。中华民族就是整个家庭的引领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同的成员之间的关系。各个民族在和谐的大家庭环境下,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大家庭和家庭成员其实就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大家庭、一体是整体,家庭成员、多元是个体。在理论上,整体和个体之间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只有每个个体得到良性的发展,个体之间相互促进,整体的发展水平才能提升;同时,整体的发展又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基于此,我们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与56个民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增强“五个认同”,减少民族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不断团结各个民族,凝聚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3. 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如何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矛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的矛盾大多数是非对抗性的矛盾。14亿人口之间的交流、56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但这些矛盾都是内部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的,并且这些矛盾也并非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只要我们处理得当,这些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要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解决民族矛盾。换言之,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存在任何特权现象。不能把涉及民族因素的一些矛盾和纠纷都看作是民族矛盾,当然也不能把民族矛盾当作一般的问题来处理,是什么问题就按照什么问题来处理。对于暴力恐怖犯罪要坚决予以打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就为解决民族矛盾提供了方向。因此要加强宣传,做好民族理论研究和舆论导向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并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化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4.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有的干部群众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高大上”的政治口号、“假大空”的政治说教,认为与个人关联微小,与日常生活距离巨大,如梦一样虚幻不实。实际上,中华民族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在近百年来反抗西方侵略的过程中从自在走向自觉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像阳光、空气一样珍贵,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有的干部群众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脚到“意识”上,把它归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事,认为把道理讲清楚,把宣传做到位就行了。事实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既需要做好文化上思想上的引导,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华民族与中华各民族的关系等;更需要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然人文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的落实。

有的干部群众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事,只要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工作等就能实现。实际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工作所能涵盖,更不是民族工作部门一家的事,需要整个国家、全社会共同努力。

有的干部群众认为,只有少数民族才存在中华民族认同的问题,汉族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只要在少数民族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行了。实际上,少数民族中可能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汉族中可能存在的“大汉族主义”,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障碍。一方面,要让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坚决反对任何把本民族自外于中华民族、与兄弟民族相疏隔的言行。另一方面,汉族干部群众更应该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意识,反对将汉族等同于中华民族的言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三、科学社会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未来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在民族工作领域内的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导,是走向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真正共同体”的关键节点。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反映着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工作的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在交往之间,就会出现新的民族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都会使各民族、各地区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从而容易产生矛盾。加之,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民族分裂,引发我国的动乱,遏制中国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求各族人民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石榴籽意识,而且要在实际行动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只有民族更加团结了,人民的日子变好了,想要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遏制中国发展的诡计才不会得逞。总之,根据国内外的变化,我国民族关系出现了新的情况,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境外势力不断挑拨,此时我们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的团结一致,需要民族工作贡献力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人都不能落下,不能拖后腿;面对境外势力的挑拨离间,国内民族工作要保持定力,各族人民更要团结凝聚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方向,也是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要求和民族工作需要高度契合。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面临的环境和情况与以往有较大不同,传统上民族地区的概念、民族工作的范围、民族问题的重心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历史活跃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与这种趋势结伴而来的是民族关系、民族矛盾也具有了新的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民族工作的需要,既尊重差异,又包容多样,处理好了一与多的关系。一方面,不忽视民族差异,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持民族特性,另一方面,注重引导民族共性,使中华民族成为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提出,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和人民群众主观选择的统一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发展的过程,具有客观性。同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人的存在,又具有主体选择性。但是,人的主体选择性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下作出的选择。因此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同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在新阶段下提出的理论观念,符合新时代民族工作实际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之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符合各族人民的意愿,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互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管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某一个人臆想出来的,而是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过程中自觉产生思想观念,体现了56个民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和人民群众主观选择的统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体实践的有机统一

《共产党宣言》中郑重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 这是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前工业化社会的“自然的共同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的共同体”,最终迈向“真正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逻辑延续和当代发展。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一种价值追求。它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命运为关怀指向,追求建立一个56个民族共识共建共享共赢的共同体。其基本价值意蕴包括“对本民族负责也对他民族负责”的责任共同体、“利本族”也“利他族”的利益共同体、“民族大家庭好,本族才能好”和“本族好,民族大家庭才更好”的价值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着眼于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着眼于整体的一致性而且重视个体的差别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要消除民族特点,取消民族差别,而是要在新的更高层次上把56个民族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另一方面,各民族人民只有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才能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诸如基诺族、独龙族、德昂族等“直过民族”在新时代实现整体脱贫,再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其“世界历史”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伴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人类社会日益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在各民族大流动大交往时期,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在民族工作实践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动实践。

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世界环境复杂多变,如何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问题。越是挑战增多,风险加大,越需要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浪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改革、发展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化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处理世界问题,解决各种矛盾的新贡献。

来源:理论视野

[责任编辑: 王晋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头条新闻
• 玉泉区积极开展铲雪除冰工作,为居民群众生...
• 玉泉区:“散乱污”治理新进展
• 玉泉区召开2019年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暨冬春安...
• 玉泉区慰问一线教师
• 传统企业如何转型?“互联网+”思维学起来
图片新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秋意渐浓 候鸟南归
部门新闻
• 【文明实践第一线】玉泉区政务服务中心将便...
• 青春建功心向党 共筑军民鱼水情——玉泉区乌...
• 玉泉区召开洁净煤炭替换工作推进会
• 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
• 危难之处显身手!玉泉民警贴心护佑群众安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专题报道
玉泉区召开立行立改现场观摩会暨区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通报会
玉泉区召开立行立改现场观摩会暨区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通报会...
玉泉区区委书记周强走进第六中学慰问教师代表
玉泉区区委书记周强走进第六中学慰问教师代表...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18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